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儒家思想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

http://www.newdu.com 2017-12-15 儒学联合论坛 王世保 参加讨论

    二十世纪初期中国国内的一批仁人志士为了救亡图存,纷纷从国外引进西方文化。他们依据各自的情感趋向,不断地向国人译介和传播自认为能够拯救中国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西方思想流派。中国的历史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中国人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通过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实现了全民族的解放和国内的重新安定。对于中国历史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西方的自由主义这样一种现象,我们初看起来似乎很偶然,但是只要仔细分析一下却不难发现,中国人选择马克思主义是历史的必然。
    在西方的各个思想流派涌进中国展开受众对象竞争的时候,中华民族的深层次心理必然会选择那种符合自己本质特征的思想流派。上古六经文化和由其衍生出来的儒家文化塑造出来的中国人的深层次心理本质上是社会主义的,儒家文化是与马克思主义同质的,即中华民族的历史选择必然是马克思主义。
    儒家思想的本质就是社会主义,这个未经阐明的理论判断恐怕还难以让大多数人接受。在一些人看来,社会主义这个概念是在西方文化中提出来的,并在近代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具体形态呈现出来,而儒家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本是两个在完全不同的文化体系下独自发生的思想体系,它们的本质为何会是同质的呢?
    首先,我必须在这里阐述社会主义这个概念的内涵。
    个人是社会的构成单元,而社会则是所有的社会个体共同形成的整体。个人与社会是一个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那么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如何呢?我们知道部分只能在整体之中才能成其为部分,部分的存在意义是在整体之中得到发挥和展现的,整体是部分的目标。从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这种关系来看,个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成全自己的人格,并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展现自己的人生意义,社会是每一个社会个体的人生指向的目标。这样论述还是泛泛而谈,还没有规定社会个体所应努力的人生目标,因为社会这个概念还没有被具体的定义,它还是一个抽象物。
    社会是一个整体,它呈现出来的是一个连续的变动的状态。一个由众多的个体所形成的整体无非具有两个典型的状态,即完全的混乱和有序的和谐。对于社会而言,我们把后者看作一种完善的状态,是应该追求的目标;把前者看作不完善的状态,是需要防御的状态。只有完善的社会状态才能保证每一个社会个体实现自己的生活安定与幸福。因此,和谐的社会整体状态应该是一个社会追求的终极价值。
    这样,我们在规定了社会所要实现的终极价值的时候,也就规定了个人的人生所要努力的方向。社会既然是由社会个体组成的,那么社会的状态在很大的程度上取决于每一个社会个体的状态,也就是说社会状态的完善依靠的是个人状态的完善,个人状态的完善促进的是社会状态的完善。那么社会的完善状态是一种什么样的具体状态呢?一个社会整体是依靠个人与个人之间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来维持和体现出来的,完善的社会状态就应该是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处在一种良性的遵守社会秩序的状态之中,那么从整体来看就是有序的和谐。这就是每一个社会个体所应努力的方向,即通过对自己的完善促进整体的和谐。因此,我这里所言的社会主义是指以实现社会整体和谐为终极价值观的一种思想体系。
    这样来定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的。马克思主义主要是从经济角度来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破坏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即资本家通过占有大量的资本去剥削那些底层的工人,使他们生活在一种水深火热的困苦状态之中。资本主义社会产生了大量的财富,却没有为更多的人带来幸福,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将这种畸形的社会现象最终归因于私有制的存在。为了解放这些劳苦大众,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们提出了消除私有制、实现完全公有制的主张,力图通过公有制的平均分配实现所有的社会个体达到共同分享社会产生的财富。为了实现消除私有制,马克思主义提出了要通过阶级斗争实现无产阶级专政的革命学说。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和暴力革命最终指向的就是社会的和谐。
    如果撇开马克思主义不谈,我们也完全可以从儒家文化里推演出这样的社会主义本质来。依据儒家思想的经典《大学》里的论述,儒家的人生观就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儒家文化里,个人是社会组成的最基本元素,其人格是在社会中得到规定的,即在家族、国家和天下这几个不同层次的社会结构里得到完善和展现的。儒家思想体现出来的个人存在的意义指向的正是社会,要把促进社会的完善(即家齐国治天下平的和谐状态)作为个人所要追寻的最终目标。但是在儒家思想看来,个人要在社会中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还是要做好准备的,也就是要通过修身完善自己。
    何谓修身?修身就是指一个社会个体要不断地克制自己的本能欲望,践习在自己的社会演变中长期形成的各种社会秩序的规定,继而保证自己进入社会以后,能够严格遵守既定的社会秩序,并在这种社会秩序维持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其得到改善。一个人通过不断地完善自己进而完善社会的同时,这个逐渐走向完善的社会也在同步地塑造其他社会个体,这是一个良性的互动过程。每一个社会个体的人格就是在这种良性互动的过程中与社会整体一起走向完善的。
    个人修身最终要实现的就是社会的和谐。个人修身是起点,而社会和谐是最终目标,那么一个社会个体是如何从这个起点达到社会和谐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展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呢?这有三个途径,即文化、政治和经济三种途径。
    在文化上,一个人要实现社会和谐,就是通过自己修身已经达到的比较完善的人格状态去教育和感化其他尚待完善的社会个体。这个教化的对象是普遍的,不仅仅是自己家族的亲属们。比如在一个家庭中,每一个人都处在父亲、母亲、丈夫、妻子、儿子和女儿等不同的位置,在不同的位置有着不同的道德规定,那么一个人无论在哪个位置上都需要恪守自己的道德规定,继而做好他人的表率。
    在政治上,一个人要实现社会和谐,就是要利用自己手中人民赋予的权力施行民本政治,在已经克制自己私欲的基础上,做到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那种利用公权去损害社会的行为本身是对自己的人生意义的一种损害,它没有达到自己人生的既定目标,即依靠自己的德行和智慧去为人民谋福祉。
    在经济制度上,就是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尊重适当的私有制,在二者之间寻求一种能够相互协调的平衡,既能保证每一个社会个体享有合法的财产,又能对社会的财富进行均衡的调节,继而实现普遍的幸福。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人生观的本质是社会主义的,儒家文化从每一个社会个体的修身为起点,以实现社会和谐为最终目标。
    我们可以把马克思主义和儒家文化看作社会主义的两个理论形态,其中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了一种理想化了的经济形态,这是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发展的产物;而儒家文化则为社会主义提供了一种本体性的理论和具体的伦理、政治形态。
    如果说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实现提供了革命武器,那么儒家文化则为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中国在二十一世纪初中期要进行有效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必然要复兴儒家思想,实现儒家思想的再生,继而完成中国古典文化的现代转型,这将是社会主义理论的开拓性的丰富与完善,也是一个造福于人类的伟大创造。
    附两点说明:
    第一,社会主义不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只是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阶段,就是革命的阶段,马克思的阶级斗争适合革命,却不适合治理国家,可惜的是毛泽东却没有扭转过来。革命之后就是国家的治理,也就是和平年代应该放下武器(马克思主义)拿起锄头(儒家)搞生活。
    所以要以发展的观点对待社会主义。
    第二,社会主义的本质不能从一个没有成熟的马克思主义那里进行定义,事实上儒家思想自身就可以推演出社会主义的本质的
    《论语》首篇为《学而》,次篇为《为政》,前者是起点,后者是终点。这就明确了儒家修身的本质和目标,就是要求儒者要以社会为公,实现自己的人生意义。这就是一种典型的社会主义思想。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