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儒学 > 儒学研究 > 其它 >

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综述

http://www.newdu.com 2017-12-15 学习时报 王杰 参加讨论

    由中共中央党校与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华夏文化纽带工程组委会、中国实学研究会协办的“2008•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于2008年10月19日至20日在中央党校召开。来自全国近70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论坛,现就主要内容作简要综述。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儒学的关系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的历史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联系,实际上是通过两条途径来建立的:一条途径,是通过中国传统哲学有形与无形的熏陶影响,自然建立起这种联系;另一条途径,是通过对中国哲学史或中国思想史的反思,探寻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的不同形态,自觉建立起这种联系。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由于生活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总是要受到中国传统文化及哲学的影响,因而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一种天然的联系。当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时,中国人在最初阶段即从自己的哲学传统出发来加以理解和接纳。以后,李大钊由民彝史观走向唯物史观,毛泽东在湖湘学风影响下重视实践,都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这种天然的联系。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不仅儒家的社会理想起着极大作用,而且儒家的人格理想、人格操守也激励着中国的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及共产党人的先驱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救民于水火之中,博施济众,修己安人,修己以安百姓。中国几代马克思主义者所以受民众的拥戴,无不与其人格修养、人格魅力有关。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革命、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包含了与积淀在社会与民众中的儒家文化诸因素的结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是在具有深厚儒家文化土壤上进行的。无论是早期中国共产主义者的社会正义观与社会理想,还是我们当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实践,儒家的仁爱、民本、民富、平正、养老、恤孤、济赈、大同、兼善天下、和而不同、德治主张、入世情怀等等,都是其重要的历史文化背景与积极的思想资源。
    当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紧迫的课题,是科学发展问题
    十七大通过的政治报告,进一步完善了十四大以来确立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伟大目标。在这一基本路线指引下的经济建设、政治改革、文化繁荣、社会空间的拓展,尤其是解决民生问题,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等,在这些方面,儒家文化资源大有用武之地。今天,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为紧迫的课题,一是科学发展观,强调科学、全面、可持续地发展;二是构建公平、正义、和谐的社会;三是社会主义的荣辱观与整饬吏治。在这三方面的理念与制度建构中,儒家文化资源都可以起一定的作用。儒家文化有关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内在自我诸关系的讨论非常丰富,很多历史经验、文明制度、治世方略、人性修养的道理需要我们用当代科学理性精神加以分析与总结,以为今天的人们提供借鉴。
    回归马克思主义原典,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
    回归马克思主义原典,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在历史上,有相当一段时间内,中国人主要是通过苏联来了解马克思主义,其实,这在很大程度上了解的主要是列宁主义或斯大林主义。而列宁主义或斯大林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本来精义相比,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异。马克思主义本身是在欧洲自由主义思想体系中脱胎而出的,是在那个时代自由主义思想广泛信仰的基础上产生的。而马克思主义所讲的集体也是以充分的个人自由发展为前提的。在思想上,中国没有经过一个自由主义的发展时期,由封建思想盛行的社会直接过渡到了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因此,中国要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首先应该全面准确理解马克思主义,同时也应该正确对待封建主义和自由主义这两种思想。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给我们提供了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解释的范例
    我们知道,传统是沟通“过去”和“现在”的社会因素的总和。构成传统的基本要素有两个:一是在过去或历史上形成的东西;二是流传至今或仍存在于现今的东西。也就是说, 传统是指走到“现在”的“过去”,是“过去”在“现在”的存在和显现,而不是仅指过去才有、或者人们赋予过去的东西。传统并不是先天注定、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形成和发展着的。古已有之的东西,未必皆成为传统:古未有过的东西,也未必不能进入传统。说到底,在生活中已经死去的、在历史上湮灭的东西,并不属于传统,只有在现实中仍然活着,并起着作用的既往存在才是真正的、有生命力的传统。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给我们提供了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性解释的范例。一方面,他们以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批判来奠定自己的理论根基。比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就充分吸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的积极成果。列宁在《我们究竟拒绝什么遗产?》、《青年团的任务》、《论无产阶级文化》,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都指出了对待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态度。另一方面,他们准确触摸时代脉搏,积极引领时代课题,在时代的现实基础之上进行文化创造和理论创新,从而走出了一条既有传统的连续性又有时代特征的文化发展之路。这无疑为儒家传统的现代转换提供了有意义的启发。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