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家李振炎为蔡文姬《悲愤诗》所感,绘《文姬归汉图》相赠。赏画之余,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程砚秋曾首演《文姬归汉》,剧情非常简单,只演绎了曹操遣使者周近用重金赎文姬回归汉朝的故事。后来广东粤剧、上海越剧都排演过《文姬归汉》,但影响最深远的当属郭沫若在1959年创作的话剧《蔡文姬》。郭沫若以其丰富渊博的历史知识和诗人兼剧作家的才情,欲通过蔡文姬的传奇故事重新塑造一个基本符合史实的正面的曹操形象,而从戏剧演出效果看,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全新的三国第一才女蔡文姬的生动形象。 话剧讲述:蔡文姬在战乱中被掳到匈奴,与左贤王成婚十二载,育有一子一女。远离故土,蔡文姬无时无刻不在怀念着家乡,时时忍受着思乡之情的折磨。曹操遣使臣赎她归汉修史,左贤王出于对汉匈关系大义,准她归汉,但却坚决不允许两个子女随行。一方面渴望叶落归根,一方面又必须抛夫别子,蔡文姬感情上那种撕心裂肺的痛苦可想而知。在汉朝正使董祀的开导下,蔡文姬跳出个人情感,以天下大业和民族和睦为重,毅然归汉。文姬在归汉途中创作了脍炙人口传唱千年的《胡笳十八拍》以抒悲怀。归途中,董祀落马摔伤,曹操听信谗言,欲加罪董祀,蔡文姬披发跣足,直谏曹操,救下董祀。光阴荏苒,八年后,已年逾四十的蔡文姬终于在洛阳与已经长大成人的儿女团圆,并尊左贤王临终遗愿与董祀结成秦晋之好。蔡文姬堪坷不幸的一生在郭老的笔下以大团圆结局。 郭沫若在创作《蔡文姬》的同年,光明日报《文学遗产》发表了《谈蔡文姬的〈胡笳十八拍〉》。由于涉及到《胡笳十八拍》的创作权和对曹操的评价问题,引发了一场学术界大辩论。所谓《胡笳十八拍》,是一篇长达一千二百九十九字的骚体叙事诗,从本诗许多语句暗合唐朝以后律诗的句式结构及格律规则来看,《胡笳十八拍》为唐朝以后所作应为确凿。它最早见著于北宋郭茂倩《乐府诗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辞三及南宋朱熹所编的《楚辞后语》卷三,两本文字小有出入。 郭茂倩在《乐府诗集》卷五十九琴曲歌辞三中对《胡笳十八拍》出处作了如下著录: 唐刘商《胡笳曲序》曰:“蔡文姬善琴,能为《离鸾别鹤之操》。胡虏犯中原,为胡人所掠,入番为王后,王甚重之。武帝与邕有旧,敕大将军赎以归汉。胡人思慕文姬,乃卷芦叶为吹笳,奏哀怨之音。后董生(今世有人误以董生为董祀,实为唐董庭兰者)以琴写胡笳声为十八拍,今之《胡笳弄》是也。”《琴集》曰:“大胡笳十八拍,小胡笳十九拍,并蔡琰作。”按蔡翼《琴曲》有大小胡笳十八拍。沈辽集世名流家声小胡笳,又有契声一拍,共十九拍,谓之祝家声。祝氏不详何代人,李良辅《广陵止息谱序》曰:“契者,明会合之至理,殷勤之馀也。”李肇《国史补》曰:“唐有董庭兰,善沈声、祝声,盖大小胡笳云。”(原文录《胡笳十八拍》略) 《胡笳十八拍》是一首由十八首歌曲组合的声乐套曲,由琴伴唱。“拍”在突厥语中即为“首”,起“胡笳”之名,是琴音融胡茄哀声之故。琴歌,有词有曲,边弹边唱,诗词感情真挚,意境深邃。歌词分为十八段,内容大体与二首《悲愤诗》相同。 《胡笳十八拍》乐曲是否和诗词是同时创作出来的,目前还无从考证。但从形式到内容,两者的关系很密切。同一题材的琴曲始自唐代,即前文介绍过的《大胡笳》和《小胡笳》,南唐蔡翼创作过《小胡笳十九拍》,北宋琴曲曲目中出现了《别胡儿》《忆胡儿》,但直到郭茂倩编《乐府诗集》才首次看到有关琴曲《胡笳十八拍》的记载。流传至今的《胡笳十八拍》,应属后者。 郭沫若创作《蔡文姬》时已67岁,他否定了历代有关《胡笳十八拍》由来的说法,断言“无论在形式或内容上,那种不羁而雄浑的气魄,滚滚怒涛一样不可遏抑的悲愤,绞肠滴血般的痛苦,决不是六朝人乃至隋唐人所能企及”。并据此推断满怀激情成功地创作了《蔡文姬》剧本。该剧承袭了其历史剧一贯的艺术风格——浪漫的主情主义。全剧诗情洋溢,无处不渗透着作家强烈的主观感情。特别是以《胡笳十八拍》全曲贯串始终,极有效地渲染了抒情氛围,烘托了舞台上人物的思想感情。 史书中有关蔡文姬的记载不多,内容大概是:蔡琰字文姬(生卒年不详),陈留圉(今河南杞县)人。建安时期的女诗人。她是蔡邕的女儿,博学有才,通音律。初嫁卫氏,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兵乱中被虏,被胡兵辗转掳入南匈奴。身陷南匈奴十二年,生二子。后曹操遣使将她赎还,重嫁同郡董祀。今传《悲愤诗》二篇。 《悲愤诗》(其一)是我国诗史上文人创作的第一首自传体的五言长篇叙事诗。全诗一百零八句,计五百四十字,它真实而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汉末大动乱中的悲惨遭遇,是汉末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生活的实录,具有史诗的规模和悲剧的色彩。它是受难者对悲剧制造者的控诉;字字是血,句句是泪。蔡文姬的名字和她所创造的悲剧形象,伴随着她的那两首《悲愤诗》,已不可磨灭地留存在中国诗歌史中。 令人不解的是,和蔡文姬生活在同一时代的陈寿在撰写《三国志》时,没有关于蔡文姬的记述,直到二百余年后,南朝刘宋时期范晔编撰《后汉书》时,才将蔡琰事迹撰录于《列女传·董祀妻传》中。而千百年来被炒得沸沸扬扬且对其出处争论不休的《胡笳十八拍》,却是到了宋朝之后才开始传颂的。值得注意的是《后汉书》著者赞曰:“端操有踪,幽闲有容。区明风烈,昭我管彤”。其意说的是:“妇人之正其节操有踪夡可纪者,及幽都闲婉有礼容者,区别其遗风余烈,以明女史之所记也”。并以此论将蔡文姬小传著录于《列女传》,并冠名曰《董祀妻传》。而被誉为列女的传主蔡文姬的《悲愤诗》却为后人留下了许多暇想的空间,其不幸的三次婚姻和人生遭遇也成为后人歌赋戏剧故事创作之源。 历代学术界一致公认《悲愤诗》二首出自蔡文姬无误。因此,《悲愤诗》当为千百年来一切有关蔡文姬传说创作之源泉。至于《胡笳十八拍》是否是蔡文姬所作,及其身世之究竟已不重要,一位中国古代杰出才女蔡文姬的故事与其重情义、敢担当、德才兼具的美丽形象早已深入人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