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有句俗语:十道九医。说的是十个道人里面就有九个懂医术的。传统的中医学,是由方仙道的巫史医学、方士医学逐渐演化而成的,道教中汇集了中华民族几乎所有的防病治病、养生益寿的医药和方术。 长生成仙的核心信仰是道教养生的直接来源。长生成仙信仰由来已久,《山海经》中就有“不死民”的记载;而在养生术的发展及人们在祛病延年方面的探索实践中,出现了如彭祖这样的神奇长寿人物;《道德经》有“长生久视”的理论;《庄子》中则有真人、神人、至人的描述;《淮南子》中有美丽的嫦娥飞升成仙的故事。道教继承了长生成仙的思想,带给人们这样的信念∶凡人经过现世的修炼能够长生成仙,这反映了人类挣脱天命束缚,与天地并生,与万物为一的气概,意味著人通过努力,能够延续生命以致长生成仙。养生术是沟通人神关系的桥梁。神仙是由凡人修炼而成的,而神仙的最大特点就是长生。若要长生,首先要长寿,欲长寿必先养生。这就要采用各种养生方法来祛病健身,使身体和精神保持健康强盛。这样,道教养生术就成为达到长生成仙的手段,并随著道教的发展演化,形成了博大精深、蕴涵著高度健身疗疾价值的古代人体科学和健身方法体系。 历代道医以其宗教虔诚,进行医学实践和理论探索,为中医药学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东晋葛洪最早记载了天花病。梁陶弘景集《养性延命录》,其内容包括医论、医药以及啬神、服气、养形、导引、言语、饮食、房中、反俗、禁忌、祈祷、诵咒、存思诸术,为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集。其著《本草经集注》在药物的采集、加工、分类、配伍等方面都有创新。唐代孙思邈奠定了妇科、儿科发展的初步基础,发展了养生长寿学。南宋崔嘉彦创立的西原脉学在中医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外丹术研制的一些外用药,至今仍在使用。内丹术促进了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和对人体的研究。我国许多重要的中医药学著作,都收录了大量道教医方。在中医史上可以排出一长串道士的名字,如张仲景、华佗、扁鹊、葛洪、陶弘景、孙思邈等。 武当道医道药源远流长。作为华夏道教胜地之一,凭借深厚的道教文化积淀,武当山历来有“十道九医”之说,即十个道人中就有九人懂疗疾却病之术,他们对武当医药的研究运用作出了巨大贡献。 凭着“一根针,一把草”,武当道教发明、传承了秘传针灸、按摩、内功疗法 230 余种,膏、丸、锭、丹等中成药近百种,广为济世。近年来,大量的道医道药文物在武当山 黄龙洞被发现,证实了武当道医道药的历史渊源与成就。武当道医认为,人生百病、天生百草,天生百草既是为人治病,人用草治病,称之为药,有一病必有一药,病千变,药亦可千变,若能精悉百草的性味,皆可作为药用。武当医药要求道医会自采、自制、自用中草药为人治病,从而形成保健养生之秘诀。 道教的修炼养生方法是建立在对身神关系深刻认识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要“先明脏腑,次说修行”。道教养生术的根本目的在于追求健康、长寿,进而羽化成仙。要达到此目的,当然要探索和把握人自身的精神和形体关系,这是需要理性认识的。这样,就形成了对于形和神两者关系的看法。也正是在这个基础上,道教发展了养生术,并以此作为传播、实践道教贵生重生乐生长生的重要手段。 道教养生学的形神观主要来自道家和医家。道家代表人物庄子从养生角度提出了“形为神舍”的观点,故而人要守形,“神乃长生”。医家经典《黄帝内经》则对形神作了明确说明。在它那里,“形”乃指现实的可感人体;“神”则是可悟而不可见的精神意识。对于两者关系,《黄帝内经》指出∶神形相依,形为神舍。养心与养身结合,也就是要心情愉快,少思寡欲,少劳心多养气;饮食与调养结合,不偏食、不暴食;动功与静功结合,那些练泰拳的拳手,身体都很好,但很少活得长。过于用劲,会有好的身体,但不得寿相;最后,就是练功与医药结合。 此外,武当山的药草资源极为丰富,七叶一枝花、江边一碗水、头顶一颗珠、天麻、五灵脂、金钗等名贵药材在武当山均有出产。据记载,李时珍曾在黄龙洞中修改巨著《本草纲目》,并将武当山名贵药草 800 多种载入书中。武当山的道教信徒在修炼中悟道养生,在实践中钻研中医学,因而在武当山就有了“十道九医”的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