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地域文化 > 赣文化 >

赣剧: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

http://www.newdu.com 2017-12-17 中国传统文化网 佚名 参加讨论

    赣剧是一个兼唱高腔、乱弹、昆腔及其它曲调的多声腔赣语剧种。其起源和前身为弋阳腔,为著名的古代四大声腔之一。弋阳腔饶河班、信河班两大流派1950年相合,随后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江西省赣剧团,弋阳腔于是更名为赣剧。赣剧的发展对对京剧、川剧、湘剧、秦腔等44个剧种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2006年5月20日,赣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赣剧的艺术风格特点
    赣剧的唱腔结构、伴奏及行当与余姚腔、昆山腔、海盐腔基本一样。据清·李调元的《剧话》:"弋腔始弋阳,即今'高腔'"。由此可知,弋阳腔又通称为高腔。弋阳腔又有徒歌、帮腔、滚调等演唱形式,配以锣鼓,气氛热烈,它的粗犷、豪放、激越、明快的特点,深受广大劳动群众的欢迎。
    赣剧的曲牌来源于两个方面:出自南戏的曲牌有[鹧鸪天]、[皂罗袍]、[泣颜回]、[驻云飞]、[香罗带]、[红衲袄]、[山坡羊]、[步步娇]等;出自北曲的有[新水令]、[端正好]、[点绛唇]、[寄生草]、[朝天子]、[醉太平]、[快活林]、[清江引]等。它们虽为套曲,但可随心入腔。
    赣剧的角色分为小生、正生、老生、二花、三花、小旦、正旦、老旦等行,其唱腔结构最初采用曲牌联套体,演出时仅辅以锣鼓而不用管弦伴奏,演员一人演唱,数人接腔,形成极富特点的"徒歌、帮腔"演唱方式,明代中叶又发展出打破曲牌联套体制的滚调,进一步增强了声腔音乐的戏剧性和表现力。在广泛流播的过程中,弋阳腔繁衍出多种变体,由此形成高腔体系,对南北各地的四十几个声腔剧种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中国地方民间戏曲的发展进程。
    赣剧显著特色是"一唱众和",以打击乐和丝、竹、弦、管等乐器配乐伴奏,唱腔可塑性大、声调高亢,既具南方温柔敦厚之雅韵,又兼北方慷慨激昂之气质。赣剧的表演风格古朴厚实,亲切逼真。口白以中州韵为基础。行当分老生、正生、小生、老旦、正旦、小旦、大花、二花、三花,称为“九角头”。赣剧的腔调计有[高腔]、[二凡]、[西皮]、[文南词]、[秦腔]、[老拨子]、[浙调]、[浦江调]、[昆曲]、[梆子]等。
    赣剧由于长期演出于赣东北的广大农村和城镇,所以其舞台艺术逐渐形成了一种古朴厚实亲切逼真的地方风格,表演夸张、强烈、凝练、细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赣剧的发展如枯木逢春,1950年从赣东北地区进入省会南昌,1953年正式成立了江西省赣剧团,不久创办了赣剧演员训练班,培养出一批弋阳腔子弟。1960年建立了江西省赣剧院,使江西文化的发展更上一层楼。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到破坏的赣剧又得到复苏。除江西省赣剧团外,全省恢复了十一个赣剧团,原来属于赣剧的流行地区如今又可见到赣剧多姿多彩的演出活动了。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