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大鼓是一种流行于孝感、黄冈和武汉一带的说唱艺术,原名“鼓书”,又称“打鼓说书”、“打鼓京腔”等。1950年定名湖北大鼓后,在湖北省内广泛流传。1950年,著名鼓书艺人王鸣乐倡议改称湖北大鼓,得到广泛响应,便使用此名并流传至今。 相传,湖北大鼓起源于清道光年间,由犁铧大鼓演员丁海州(人称丁铁板)首先将鼓书形式引入湖北。湖北大鼓早期以演唱善书为主,内容有“嬗讲大全”、“宣讲集要”和“二十四孝”故事之类,以后发展为演唱历史故事、公案、武侠一类的书目,长、中、短篇俱全。50年代以后,在音乐上有所发展,产生了《怎不叫我乐开花》等反映当代生活的曲目约100余篇。 建国后由于鼓书被搬上了舞台,多用反映现实生活题材的短小段子,逐渐改为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但在广大农村集镇,仍然采取以说为主的传统形式,大都说唱中、长篇故事书目。后来又发展出一人说唱、二人对口唱和多人群口唱等形式,并有二胡、三弦等乐器伴奏。在一部书或段子里,说、唱两者均不可少。故事情节、人物对话及不同人物性格描绘,往往通过说技表达;而人物感情的体现、内心的变化、故事情节高潮的渲染与烘托,则往往主要是通过鼓、板与唱技来完成。 湖北大鼓的流派 湖北大鼓的流派主要有南路、北路之分。用北方语音腔调,仍以钢镰演唱者,称为“北路子大鼓”,改用本地语音腔调,以云板代替钢镰,把大鼓换成小鼓者,称为“南路子大鼓”。北路、南路之外,尚有一种兼容两派之长的第三派,名日“南北二路”。从50年代起,武汉说唱团先后有王鸣乐、陈谦闻、张明智等著名演员演唱湖北大鼓。80年代至今,张明智演唱的湖北大鼓在全省产生了较大影响。 湖北大鼓的演唱形式 湖北大鼓早期以“拍门”的形式演唱,即艺人挨家挨户上门演唱:先在每家门前敲打一阵鼓板,招徕听众,然后说唱一段故事。后来,由于鼓书盛行和越来越多的人的喜爱,鼓书艺人便采取“点棚打场”的形式进行演唱:鼓书艺人选择一个场地,高踞于书坛或站立于圆场之中,听众则围观于四周,当时无乐器伴奏,艺人现场根据听众的要求选择书目,经常是三五天或十日半月连续演唱;有时听众越来越多,书场也就越来越大。 湖北大鼓的艺术风格 鼓书的“说”具有类似评书演说的艺术风格。鼓书艺人掌握一部书的故事梗概,称为“墨路子”,即掌握了主要的故事情节及各个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在演说当中,注意发挥与创造、润饰与加工,对故事情节及人物性格随机进行丰富与补充,往往能达到绘声绘色、扣人心弦的艺术效果。同时,兼用一些“甩包袱”的艺术手法,调动广大听众的胃口,这种手法叫做“水路子”。鼓书艺人就是以这种“墨(路子)”和“水(路子)”结合的手段,产生艺术效果。 此外,湖北大鼓以“ 四平调 ”为基本曲调,其调式、板式、旋律、结构等都体现了湖北民间音乐的风格,板式多为一板一眼。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