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弦又名弦索腔、弦子腔,流行于河北省中南部,是全国稀有汉族戏曲之一。该剧种起源于明末,其声腔为元、明流行于燕赵的小令。丝弦于清嘉庆年间曾遭禁演,1840年鸦片战争后在民间日渐发展,并形成了东、西、南、北、中五路流派,目前流行于石家庄地区一带的为中路丝弦。2006年5月20日,石家庄丝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石家庄丝弦剧团边树森、张鹤林被列为非物质文化产传承人。 丝弦唱腔由元明时的“弦索腔”演变而来。据考证,明末清初时,丝弦戏已流行于石家庄地区。另据记载,乾隆年间,丝弦戏曾进宫为皇帝演出。此后的几百年间,丝弦盛演不衰,以石家庄为中心,在北起山东浑城,山西繁峙、灵丘地区,南达河北邢台、沙河、广宗县境,东到河北献县、高阳、保定一带,西至山西和顺、昔阳、平定等地的范围内广为流传。以方位可分为东、西、南、北、中五路,流行于石家庄地区的丝弦被称为“中路丝弦”。中路丝弦以“获鹿红”王振全、“平山红”封广亭、“正定红”刘魁显、“赵州红”何凤祥这“太行四红”最为著名。 丝弦曲牌 丝弦的音乐属弦索声腔,分官腔、越调两大部分,早在清咸丰年间,中路丝弦便与老调戏同台,使老调戏的剧目、音乐传入丝弦。丝弦戏的主要伴奏乐器也由弦索(月琴)、三弦改为板胡、曲笛、笙。丝弦戏的主要伴奏乐器由弦索(月琴)、三弦改为板胡、曲笛、笙。后又从昆曲、京剧吸收大量营养充实自己,“京家伙”、“苏家伙”并用。 丝弦行当 分类:丝弦的行当分生、旦、净、丑诸行。丝弦的表演泥土气息浓厚,热烈火炽,粗犷豪放,动作夸张幅度较大,刻画人物细腻,并崇尚特技。以花脸、花旦、老旦等行当表演更具特色丝弦表演追求热烈、火爆,各行当都有不同于其他剧种的程式动作。除甩发、水袖和各种台步外,还有一些特殊技巧,如耍髯、耍帽翅、耍手帕、耍牙、耍鞭、耍碗等。各行当表演均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生、旦崇尚技巧,表演细致;花脸动作夸张,粗犷豪放;丑角幽默诙谐。 作品:丝弦剧目共五百多出,大部分为本剧种的传统剧目,也有相当一部分是从老调、西调、怀调、晋剧、昆曲、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移植来的历史上丝弦有名的戏班很多,曾涌现出刘魁显(正定红)、何凤祥(赵州红)、王振全(获鹿红)、封广亭(平山红)王永春、刘研芳等一批著名演员。近代丝弦代表人物安录昌、张鹤林、边树森。丝弦传统剧目约有500出,常演的剧目有《赶女婿》、《白罗衫》、《花烛恨》、《空印盒》、连本戏《杨家将》、《封神演义》等。 2013年7月14日至20日,为展示丰富的河北文化,石家庄丝弦剧团应香港康乐及文化事务署、香港联艺机构有限公司邀请,赴香港参加2013中国戏曲节。16日至18日,一场折子戏专场和两场经典大戏《空印盒》和《白罗衫》在香港大会堂剧院演出并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这是石家庄丝弦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发展道路上的又一次飞跃。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