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言必称三代”,意思是说,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制度都是从夏、商、周三代发源的。东周时期,社会变革剧烈,动荡不安,也因此,“礼乐”的内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详细的了解一下东周的礼乐思想! 东周礼非常繁缛,据《周礼》有吉、凶、军、宾、嘉五礼,乐在西周很重视,有专门职官管理,金文中也记有乐官。周代乐舞如《大武》为周武王克商所作。周代的已有比较完善教育制度,如“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就是周代贵族的文化教育内容,中国最早的经典如《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乐经》(已佚)、《春秋》都产生这个时期,以及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等。 然而,东周的礼乐思想并非全部独创,有些是借鉴了殷礼的,但这并非简单地移用,而是巧妙地在殷人的仪式中植入人文精神。其中最成功的范例,是对殷人祭祀制度的改革。东周人也祭祀,但形式和内涵都有了变革: 首先,创建庙数之制。殷人祭祖没有庙数限制,从先公上甲以下,三十多位先公先王一概立庙致祭。如果殷室百世不亡,则庙数也将超过一百,祀周的长度也将增加到两年、三年。如此,不仅殷王与贵族无日不祭,而且供品数量巨大,牛马、粮食等财富必然大量靡费,如此沉重的负担,社会必然不堪承受。 有鉴于此,周人严格限定了庙数: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诸侯五庙,二昭二穆,与太祖之庙而五。大夫三庙,一昭一穆,与太祖之庙而三。士一庙。天子的七庙,除始祖庙之外,还包括文世室与武世室,所以受祭者仅仅为高、曾、祖、祢四代,实际与诸侯庙数相同。凡超出此限的庙主必须迁出,只有在宗庙合祭时才受享。由此,既保全了自始祖而下的血亲体系,又突出了了四代近亲,使人力、财力的靡费也得到有效控制。 其次,减少祭祀种类和次数。祭祀若过于频繁,势必令主祭者厌烦,“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而祭祀次数过于稀疏,也会使主祭者怠惰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礼记·祭义》)。为此,周人首创“禴、祠、烝、尝”四时常祭之制度,只有在季节转换之际才致祭,藉此提高了祭祀的质量。 第三,限制祭品数量。殷人祭祀,以多为胜。周人则巧妙地加以限制,虽不反对“以多为贵”的传统习惯,但明确表示并非越多越好,如豆数最多不得超过二十六,介数最多不得超过七,席数最多不得超过五。周人还提出“以少为贵”的理念,如天子南郊祭天,为最重大的典礼,而供品规定为“特牲”(一头小牛),可谓大胆而精巧,足见人文精神已成为主流意识。 东周的制度,直到春秋时期还在列国残留着,例如盟会、享祭、告庙、婚姻、事大等礼,《左传》每每明言是“先君之礼”、“古之制”。周代制度看似繁复,实际其内部有一以贯之的精神,那就是道德理念。 通过了解可以看出,东周以心性学说为基础的礼乐思想,是先秦之礼的三个主要发展阶段之一。东周时期的礼乐思想,实现了从鬼神之道向人道的伟大转折,是古代中国人文精神得以确立的重要开端。而东周礼乐思想的形成,使礼走入理论之域,成为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是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重大事件。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