珞巴族主要居住在西藏东南部的察隅、墨脱、米林、隆子等县,是个酷爱自由,富有想像力的民族。珞巴族的音乐、舞蹈独具特色,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民间口头文学也十分丰富。由于珞巴族大多居住在西藏的边境,加之地形较为复杂,交通不便,与外界的交往比较少,因此,珞巴族的舞蹈、音乐也就更多地保持了民族地方特色。 珞巴族音乐 珞巴族的音乐有声乐和器乐。声乐是将诗歌和一定的曲调组合而成的一种歌唱形式,最有代表性的是加金这种民间最古老的曲调,流行于各部落,它是叙述民族来源和迁徙历史为主要内容。另外,《哭嫁歌》、《哭丧歌》,还有大量的情歌,常常在传统的曲调中触景生情,即兴随编随唱,出口成歌。一般调子都很简单低缓,节奏地不严格,缓慢庄重,每句一般四个节拍。 珞巴族的民间乐器,有哨叶、竹口弦、笛子和二胡四种。 珞巴族民歌可分为几类:舞蹈歌曲“夹依”,常在节日、婚礼、喜庆的场合集体演唱,边歌边舞;反映生活习俗的民歌“勃力”,有“酒歌”、“哭嫁歌”等;“亚里”是巫师念经的曲调;“月”是战士出征前唱的歌。珞巴族最具代表性的是“加金”这种民间最古老的曲调,流行于各部落,以叙述民族来源和迁徙历史为主要内容。 珞巴族舞蹈 珞巴族的舞蹈,植根于生活实践,其动作多以模拟动物鸟兽的形态和动作以及人们捕捉、驯养动物的欢快场面。如嘎尔人的《驯牛》舞,就是表现珞巴人追赶、抓获与驯服公牛的动作。还有男女边唱边跳的大型集体舞蹈,爽朗活泼,舞步刚健有力,气氛热烈。 现介绍有代表性的两种舞蹈:刀舞和索木多罗: 刀舞,产生于远古的部落围猎活动,是最具珞巴族特色的舞蹈之一。它是珞巴族一种力量和胜利的象征。刀舞,无伴奏,动作单一,以模拟狩猎情景为主,属即兴表演性质。该舞无固定表演场合,表演者为男性,一人表演、两人表演和集体表演均可。表演时舞者身穿用羊毛织的、长到腹部的黑色坎肩,头戴用竹器编织、熊皮毛压制的“冬被塔贡”帽,披肩用熊皮制成的“林又”,肩上背着用竹器制成的箭筒。左手持弓、右手握刀,这也是珞巴族男子出征、打猎时的装束,弓箭和长刀是男子最重要的信物,当然也是刀舞必不可少的道具。刀舞的动作较为简单,但气势威严,具有浓郁的山区生活气息及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并表现出昂扬的斗志和可以抵抗一切外来侵犯的气势。 索木多罗是珞巴族一种祭祀舞蹈,形式较为简单,动作简明朴实,有明显的娱神之意。舞蹈时,场中放一两米长的木槽,盛满清水,由长者领头,众舞者尾随其后,绕木槽而舞。动作:前蹉差屈伸,接着左脚伸入木槽内点一下水。全舞仅此脚步动作,反复数次。据珞巴族艺人介绍:木槽内的水,意为圣洁、吉祥。该舞通常在工布新年及吉庆的日子进行表演。夜晚表演时,舞者手中各持一火把。更多民族文化方面的知识,尽在中国传统文化网。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