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国学常识 > 国学典籍 >

《洛神赋》 凄美的爱情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每个人心中都有梦,而《洛神赋》就是我心中最美丽的梦。常常在午夜梦回依稀朦胧之际,神魂飘荡至洛水,但闻凄风破空,悲吟婉转。天地万物,似乎都在同声一哭,诉说着那一段千古幽思!
    
    对于《洛神赋》的写作背景历来争论不休。一说,出自《李注文选》,此赋乃子建为感怀甄妃所作,原名《感甄赋》,后由其子魏明帝改名为《洛神赋》。
    又一说,此赋是由于子建倍受兄侄猜忌,建功立业的理想始终无法实现,因此借《洛神赋》中“人神道殊”来表明自己壮志难筹、报国无门的悲愤心情。为了更加证明这种观点的正确,那些人就开始反驳起上面的第一种观点,说《李注文选》之观点不过是小说家穿凿附会之说,不足采信。而且,甄妃年长子建十岁,她嫁给曹丕之时,子建尚为十三岁的幼童。《三国志》中记述她知书识礼、温婉娴静,所以不可能超越礼法地去和一个比她小这么多的小叔发生感情云云……
    对于这后一种说法,本人难以苟同!只因说出此话之人可说根本不了解感情,他们哪知情之一字最为玄妙,其中尤以男女之间的情更是玄中之玄,哪里可用常理来推断。
    
    甄妃可谓人比花娇,但命却比纸还薄。她遭逢乱世,命运坎坷,犹如乱世桃花逐水飘流,身不由己。袁熙弃她而去,她被更加强而有力的曹丕据为己有,这一切非她所想,更非她所愿,却根本无从选择。
    但甄妃是个聪慧敏感、情感细腻的女子,她清楚曹丕不过贪恋她的美色,而且,曹丕为人阴沉,城府极深,随侍在旁令她如伴猛虎、如履薄冰。她并非曹丕原配,除她之外,曹丕身边还有很多女人,难免卷入大家妻妾间的争风龃龉之中(她最后被曹丕赐死,据说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个中滋味难以言传。不过幸喜她喜读诗书,且颇有文采,苦闷之余唯有寄情诗书。而这时,天才洋溢、热情洒脱的子建有如一缕阳光出现在她生命之中。
    虽然,后人因子建“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而指责他因性格上的不成熟造成了他悲剧的命运。可是,我却觉得正因如此,方才显得他的心无城府、天真率直。同时,我也相信就是这些“缺点”吸引住了甄妃的目光。与他的哥哥曹丕相比,子建可说与之截然不同。
    他热情豪爽,不拘小节,才思敏捷,文采斐然,且志向高远。因而得到父亲的欣赏,母亲的宠爱。那正是他生命中的黄金时代,优渥的环境造就了一个意兴奋发、光芒万丈的曹子建。
    
    他和曹丕乃一母同胞的亲兄弟,因此他和甄妃见面的机会必定不少。而且,那时甄妃不过二十余岁,用现代的眼光来看,那正是一个女子从雏嫩走向成熟的阶段,可说是一个女人最有魅力的时光。更何况甄妃经历坎坷,全身上下更充满了一种绝无仅有的忧郁风华。于是,可以想象他们之间的相识、相敬,直到相爱。
    但是,我坚信他们之间只停留在神交,且看:“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而要之。嗟佳人之信修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背下高陵,足往神留。遗情想象,顾望怀愁。冀灵体之复形,御轻舟而上溯。浮长川而忘返,思绵绵而增慕。夜耿耿而不寐,沾繁霜而至曙。命仆夫而就驾,吾将归乎东路。揽騑辔以抗策,怅盘桓而不能去。”面对子建的深情,甄妃唯有:“徙倚傍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恨人神之道殊,怨盛年之莫当。抗罗袂以掩涕兮,泪流襟之浪浪。悼良会之永绝兮,哀一逝而异乡。无微情以效爱兮,献江南之明珰。虽潜处于太阴,长寄心于君王。忽不悟其所舍,怅神霄而蔽光。”
    
    每尝读于此,我的心都似被紧紧揪住,感动得热泪盈眶。这是何等真挚热烈的情感!若非当事之人,绝难道出个中体味。眼前时常浮现那一道“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的凄凉场面……
    也许,这也是后来曹丕称帝后欲杀子建的原因之一。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终于在这场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击败了他的弟弟,登上了皇帝宝座。
    在曹丕称帝后,子建和甄妃只恐再无相见之日,“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更何况阻隔在他们之间的是那一道道深宫重宇。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地域的分隔,岁月的流逝,并未将甄妃的容貌淡去分毫,反而更加鲜明。她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无不深深烙在子建心中。
    惊闻噩耗,神思恍惚的子建怀拥甄妃的遗物“金缕玉带枕”返回封地。也许是上天怜悯,在洛水之滨,终于和甄妃在梦中相见……
    
    后世之人记住了他的诗、赋、文章和他的才高八斗。而在我心里,记住的是他的《洛神赋》,以及他和甄妃之间那段哀婉动人、缠绵悱恻的爱情。
    补述:
    《洛神赋》毋庸置疑是子建的作品,但对于他的另一篇诗作《七步诗》的争论却经久不绝。
    根据《世说新语》中记载,魏武帝曹操逝世后,曹丕接位。为了巩固帝位,他开始清除对他有威胁的人,首先是从血浓于水的兄弟开刀。就连被奉为正史的《三国志》中都曾经记载曹丕的同母弟、子建的哥哥任城王曹彰盛年暴毙于京都洛阳。而曹彰是支持子建的,他的死分明揭开了曹丕决心杀害子建的序幕。
    再后来,就有了曹丕在母亲卞太后的干预下,不得以放弃以“大逆”之罪杀害子建的计划,改之迂回战术。向子建表示,由于子建在武帝生前常以文章夸示他人,但有旁人谓之捉人代笔,并非真才实学。(简直莫名其妙,愈加之罪,何患无辞!)因此为表清白,命之当场作诗一首,于七步之内完成。否则,便处重罚。(不用说了,肯定是杀头)这样,就有了传颂千古的《七步诗》。《七步诗》历来有不少版本,大多数史学家认为此诗并非出自子建之手。究其原因,无非是此诗风格与子建平日诗作不符。
    但我觉得也并非无此可能。原因如下,相传曹丕对《七步诗》有三个限制。第一,必须以兄弟为题。第二,全诗不得出现兄弟二字。第三,必须在曹丕七步之内完成。这是何等苛刻的条件!相信换作你我任何一人只怕也难逃一死。
    但是,他是曹子建。是才思敏捷、素有急才的曹子建。是“每见进难问,应声而对”的曹子建。在他身上有什么是不可能发生的事呢?且看,这首《七步诗》生动的描写了他们兄弟二人之间当时的情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也许就是这悲愤的呐喊唤醒了曹丕仅存的一点良知,往日的兄弟情谊令子建逃过了这场死劫。
    其实,我也觉得子建作为一个身具浪漫思想的天才诗人,是不适合作为一个国家的最高统帅,特别是在那个群雄并起的三国乱世。因为他没有他父亲曹操的军事天才和经国谋略。比之曹丕,他又缺少了那一份心狠手辣。
    曹值所写《七步诗》原诗“煮豆持作羮,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河太急。”后人把六句浓缩为四句,其诗情、诗风得到了保持,而诗句则更为流畅,诗意更为集中,情调更为激越。“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