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山西 综合编辑 随着现代工业文明的发展,许多珍稀的非物质文化传统技艺正面临失传。11月12日,笔者走进洪山镇磨沟村,与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洪山窑”古陶瓷传统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张晶辉、其父张志亮一起,共同探寻洪山窑传统手工技艺文化内涵。 介休洪山陶瓷源远流长。据现存洪山法兴寺碑记载,洪山窑早在唐代就出现,洪山窑宋代遗址已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于制作陶瓷用水较多,洪山窑仅分布于源神池水系的洪山和磨沟。早在清末民初洪山窑共有35座,其中洪山23座,磨沟12座。因此,磨沟陶瓷窑是洪山窑的重要组成部分。 张晶辉今年26岁。我们相见的时候,他正在陶瓷制作坊拉坯。张晶辉告诉笔者:“我是子承父业,从16岁起,便跟随父亲学艺,19岁出师把宗。目前,洪山窑传统手工艺制作主要是磁州窑陶瓷的烧制。” 据了解,民国初年,张晶辉的曾祖父张松保从长治壶关县迁至洪山镇,经营陶瓷窑;祖父张海龙13岁随父学艺,16岁学成后到洪山陶瓷厂当把宗,后在磨沟大队窑、洪山公社联办窑担任把宗40余年;父亲张志亮16岁随父学艺,18岁学成,在洪山企办磨沟窑担任把宗至今30余年。 对于洪山窑传统手工艺制作陶瓷的流程,笔者很是好奇,张晶辉说,洪山窑传统手工技艺制作需要经过滤土拌泥、拉坯、修坯上釉、绘画、装窑烧窑、成品分类六部分,从制作到出成品,要半个多月的时间。 洪山窑制瓷工艺是介休市传统手工艺中最主要的代表之一。目前洪山窑制陶工艺正宗传人已所剩无几,为了将这一民族工业的活化石展现给世人,张晶辉一直坚持用传统制陶工艺手工制作。为了在师承前人的基础上勇于创新、拓展自己的创作空间,张晶辉先后到江西景德镇、河南汝县等地参观学习,取长补短,进一步提高了洪山窑的传统制陶工艺,所制陶瓷受到内蒙、河南、陕西、甘肃等全国十余个省市客商的青睐,一直供不应求。 当现代化给人们带来诸多方便和实惠的时候,传统工艺因其生产方式的落后和劳作的繁重,成为“落后”的代名词,在快要被人遗忘或抛弃的时候,张晶辉默默地保留下了洪山窑传统手工技艺、传统的材质。谈及未来,张晶辉表示:“会继续钻研洪山窑传统手工技艺,把自己已经掌握的技艺更好地传下去,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洪山窑的美,因为这是我的事业,更是我的责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