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是一种以蜡为防染材料进行防染的传统手工印染技艺。蜡染故称“蜡缬”,据考证,“蜡染”一词在文献中最早、最确切的记载是唐代慧琳些的《一切经音义》卷五十之“众缬”:“今谓西国有淡歰汁”,点之成缬,如此方蜡点缬也。“缬”是以辅染物辅助印染过程而染出的织物,缬的出现标志着我国古代丝绸印染技艺的重大进步。 据古籍记载:苗族先民因战败从黄河流域逐渐西迁,其中一部分进入贵州境内,至今使用蜡染的苗族“丹都支系”的先祖就是其中的 一支,他们自称“嘎弄”“弄”在苗语中是“鸟”的意思,“嘎弄”因而有“鸟的传人”的涵义。这就是丹寨苗族蜡染上多有鸟图案的原因。这支苗族的盛装的衣背 和衣袖上有着一种水涡旋纹的图案,苗语叫“窝妥”,这种图案是祖宗传下来的固定不变的,相传是为了纪念祖先经水路迁徙到贵州的这段历史。 在苗族蜡染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贵州丹寨、黄平、安顺、榕江苗族的蜡染。丹寨苗族蜡染风格古朴、粗犷、奔放,面积大的较多,纹样一般是动植物的变形,多以变彤的花鸟鱼虫为主体,显得既抽象叉不失具象。丹寨蜡染除大量用于服饰外,还用做被面、垫单、帐沿和包袱布等以及民俗活动中 苗族蜡染绘画工艺有“点蜡”和“画蜡”两种,点蜡是以圆点排列为虚线,再由虚线构成图案;画蜡则以线条和块面构成图案。从实物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样” 和“自然纹样”两大类。 最具代表性的有“涡妥”纹,是一种旋线纹,据说是祖宗传下来的,固定在女性盛装上的肩背、衣袖处,不能更改; 旋线纹是由鸟纹演变成的,早定型于新石器时期的陶器上。几何纹样较为抽象,概括多为传统图案;而丹寨苗族蜡染的作者们更喜欢自然纹样,自然纹样以自然界中 的花鸟鱼虫作图案的素材,随心所欲地创作,活泼流畅,造型生动,富于夸张。特别是鸟的变化最为丰富,想象力异常大胆,简练传神,乡土气浓,富有童话般的梦 幻色彩。 蜡染时,用一种特制的蜡刀点蜡,以蜂蜡熔汁绘花于白布上,染色后取出煮干水中,蜡去则花现。制作方法是先将白布平铺于案上,再将蜂蜡置于小锅中,加温升到60~70C时,蜡熔化为液状,即以铜蜡月蘸蜡汁画在_布上 苗族妇女蜡绘,一般小打样,只凭构思绘画,也不用直尺和圆规,所画的对称线、直线和方圆图形,折叠起来能吻合不差。所绘花鸟虫鱼,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绘成后,投入染缸渍染,染好捞出用清水煮沸,蜡熔他后即现出白色花纹。 早期约在1900年以前,风格古拙而神秘,特征为点蜡的手法应用较多,几何纹样占的比例较大,图案受铜鼓的影响大,有的直接来源于铜鼓,动植物被高度程式化,几何化。 中期约在1900年-1950年间,风格纤巧而精致,其特征为:主要用流畅的线条构成画面,块面和点应用减少,脱胎于铜鼓的原形图案内部开始产生变异,动植物纹样占的比例增加,且注重特征的描绘。 晚期约在1950年以后,风格世俗而繁复,其特征为:画风自由而多变,传统图案越来越少,动植物纹样日趋汉化,孔雀、牡丹、凤凰、葡萄、金鱼等外来纹样及汉字。 苗族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绣,浸染剪裁,在劳动中,长期受如此优美纯净的大自然的熏陶,更加丰富了生活的情趣,寄托美好的理想,因此创造了如此高超的民族工艺。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