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酒:我国酒文化的历史悠久,吊酒也是一门古老的技艺。吊酒用的是古法,凭的是感觉。蒸煮时间、冷却的温度、发酵程度,完全靠口尝、鼻嗅、眼看、耳听、手摸。如今在淳朴乡村,依然有人坚守着这种传统酿酒工艺。 吊酒工艺 吊酒工艺 吊酒工艺 酒叫小吊,就是慢慢品尝的意思,我轻品了一小口,清茶夹杂着酒香,顺着喉咙流进胃,涌向肺,渗入每一根毛细血管,一种难以言表的滋味,却上心头。 精专工艺 在农村,吊酒,这一古老的操作方法,还在延续。 实际上,酒是在灶上煮出来的,说煮酒,很合实情。煮酒前,拌过酒药的小麦,在一只大缸里,至少要闷上个把月,不闷出酒味来,酒是煮不出的,说酿酒,也有道理。乡亲们还是称吊酒,这词儿,也不失真,从最后一种取酒的装置上看,是悬空吊着的,很形象,老百姓最喜欢从外观上取名,这也是纯朴的民风使然。 吊一锅酒,时间比较长,也很麻烦。先要将粮食淘洗干净,用清水浸泡一夜,然后放到蒸锅里蒸煮六七个小时,出锅冷却到一定温度,再装缸发酵。一个星期后,再次倒进蒸锅煮几个小时,才能接酒入坛。 吊酒用的是古法,凭的是感觉。蒸煮时间、冷却的温度、发酵程度,完全靠口尝、鼻嗅、眼看、耳听、手摸。角酒师傅一般只用两样工具,一杆秤与一只酒精测量计。杆秤,用来称酒药子,这酒药子下的时间、温度、分量,都得精确,来不得半点马虎。酒精计,则用来测量酒精度数。酒度数不同,价格也就不一样,甚至酒的用途,也是因度数而定。来买酒的一般都是老主顾、老酒客,或喝、或泡药、或做调味品,用法不一,要求却相同,一次酒不好,就可能没有下次的生意。 吊酒,关键的一道程序是成酒和出酒。灶上,上下叠着两个蒸置锅。从物理的原理上说,下边置有酒料的蒸置锅,定做蒸发器;上边置着冷水的蒸置锅,定做冷却器,两者缺一不可。在上下蒸置锅之间,悬吊着一个铅皮漏斗,漏斗的喇叭嘴,准准地对着上边锅底,锅底圆锥形,陀螺尖。下边蒸置锅的酒料,被蒸得直往上冒热气,这些饱含酒分子的热气,遇到上边凉凉的锅底,凝结成无数颗水珠,水珠大量往下淌,淌到陀螺尖处,像股泉水注入到漏斗里,这便是酒。漏斗有根管子,通到蒸置锅外,再注入下边早先准备好的腰鼓坛子里。 悠悠小吊 在我国古代,以谷物酿造的酒,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酒的历史,可以上溯到上古时期。考古学家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说明在原始社会晚期,我国酿酒已很盛行。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那是奢华;《诗经》“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应该是普遍接受的民俗了。 到明清时代,徽州挑夫吊酒客更是无处不在,徽州红顶商人一品大员“胡雪岩”倍加喜爱家乡的吊酒,在创办胡庆余堂及日常招待贵宾都使用了徽州传统白酒,并将徽州挑夫吊酒推荐给“曾国藩”“左宗棠”等朝廷重臣,深得朝廷重臣及各界名流的喜爱和追捧,因些明清期间的徽州吊酒师受到了广泛的尊重。 酒叫小吊,还有慢慢品尝的意思。文人墨客,仁人志士,在对饮小吊酒之中,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留下了不少佳作、谋略。史料显示: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驻扎这个小山镇一个叫西汪家的湾子后,热情的村里人把小吊酒拿出来,让刘伯承和邓小平品尝,他们在对饮中,拿出了大军南下的方略。 就是这种农家自酿的小吊酒,人们喝了一代又一代,喝出了酒样的秉性,喝出了酒样的纯洁,喝出了酒样的醇香。 乡村“吊酒”人 在淳朴乡村,他依然坚守着传统酿酒工艺。 云梦县胡金店镇酿酒传统由来已久。在该镇易棚村,有一个远近闻名的吊酒人易小毛,乡亲们都熟络地唤他“老易”。老易今年快50了,在村里酿酒已有20多年,他酿的酒味醇,价钱也公道,乡邻中有红白喜事,做大事的时候都来他的酒坊买酒。 来到胡金店镇易棚村,老远就能闻到一股酒香。不用问村民,循着酒香很快就找到了老易的酒坊。只见酒坊土灶里不时探出火舌,上面的木甑正冒着热气,甑中的谷粒,金黄而饱满,四周弥漫着醉人的酒香。老易酒坊里的铁锅、木甑、酒缸等各种设备一应俱全。从浸谷、蒸谷、拌麯,待到谷子完全发酵,酿酒,都是在酒坊里完成。据老易介绍,吊酒是个技术活,只有在自家的酒坊里才好完成。老易的酒坊里有几口缸,装着发酵好的稻谷,一般100公斤稻谷,能酿近50公斤酒。 老易说,等自己老了,酿不动时,就叫小儿子回来接手,祖上传下的手艺,可不能丢。勤劳朴实的老易用原始的方法,在他劳作了20多年的酒坊里酿造他的白酒人生,酿造美好的新生活。正所谓,倘得二斤量,立刻来改行。茶香香一人,酒醇美一方。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