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国学 > 国学讲堂 >

道家思想为何未能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

http://www.newdu.com 2017-11-23 本站原创 佚名 参加讨论

    老子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是中国辩证哲学思想的鼻祖,老子的著作《道德经》(《老子》)更是成为了千百年来中国传统文化中不朽的经典之作。细细品读《老子》这“五千精要”,确有豁然开朗、心旷神怡之感。
    《老子》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一代代人为之沉醉,潜心剖析它、研究它。历史上对《老子》进行诠释评析的人很多,古有文人墨客,今有专家学者,仅粗读过一遍《老子》的我,不敢在此大放厥词对老子做出怎样的品评,但是读完《老子》之后,确实心生感触,不吐不快!
      老子的思想自古便受到了很多名人的推崇,连黑格尔也尊崇老子哲学,将它同希腊哲学一并看成人类哲学的源头。既然如此,为什么千百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却一直由儒家思想主宰呢?
    南怀瑾说:“中国历史上,每逢变乱的时候,拨乱反正,都属道家思想之功;天下太平了,则用孔孟儒家的思想。”按此说法,天下太平的时间居多,所以儒学主导也是理所当然的。可是为什么太平时代只能用孔孟之道而非老子哲学呢?其实,虽然老子与孔子同属于春秋时期,但是由于各自的经历不同、研究重点有别,所以两者的理论在很多方面有着明显的差异,而正是这些差异迫使道家将正统思想的地位拱手让人。
    第一个差别在于对待“仁义”的态度不同。“仁义”是孔孟儒家思想的核心,然而老子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仁义是从“下德”产生的,属于有心的作为,而不是自然的流露了。如果天下所有人都是好人,那么还有好坏之分吗?如果天下人都很聪明,那么还有智愚之说吗?同理,在老子看来,正是因为社会缺少道、德,一片混乱,所以才需要有人来医治,而此时儒家给社会开出的正是这样一副“仁义”药方。也许“仁义”的方子能防止病情恶化,能减轻病痛,但是并不能根治这种严重的社会疾病。何况我们也常说“是药三分毒”,这药吃多了,难免得产生抗药性。“仁义”既然是人提出的,那么自然可以吹得天花乱坠;“仁义”宣传多了,也就会有人对“仁义”加以利用,自比为圣人,做出假仁假义之事,结果无疑使社会更加混乱。这也难怪老子会反对“仁义”,正是因为他思考的比其他人更加深刻,所以才能看到“仁义”所带来的后果。不同于“仁义”,“道”是自然的法则规律,是原本便存在的,而非人为提出的,所以它是至上的,因此受到老子的推崇。可是,正因为“道”是自然的、抽象的,很难去人为定义,所以很难为人所理解,自然不如“仁义”容易推广,所以“仁义”思想占了上风。
    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最主要的是源于历代君主的推崇所致。其实历代的君主对道家学说都有研究,也深知道家学说的重要性,可是出于统治的需要,他们选择了儒家思想。在为政方面,老子提倡“无为而治”。“自然无为”是老子哲学思想中最重要的一个观念,无为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干扰的意思,“无为而治”就是要统治者不妄为,不对百姓加以苛捐杂税。这可不是件易事啊!纵观中国历史上各代君主,真正贤明的并无几人,而其中认真研究贯彻道家学说的更是少之又少,南怀瑾分析得出只有两人,即汉文帝与康熙皇帝。汉文帝是老老实实地实行老子的哲学来治国的,奠定了两汉四百年的刘家天下。康熙是灵活运用黄老法则的,创建了清朝统一的局面。虽然老子提倡无为是对的,符合自然法则,可是“无为”毕竟是个理想状态,在我看来,它的前提是天下大同,只有天下富足太平,君主才可能放心的做到“无为”,否则换作任何一个人,天下混乱,你有胆量无为、任其发展吗?有为,那就难保没有过失,有过失自然就妄为咯!既然君王们无法做到“无为”,那如果读书人又学习道家之说,岂不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让读书人反自己吗?所以,相比之下,推行孔孟之道对自己的统治更加有利,因为孔子对为政的要求是以德治天下,这似乎更加容易蒙混过关。而且儒家思想教导读书人要“仁义”,那么读书人就绝对不会走反君王的的“反仁义”之道。纵观历史,确实没有读书人带头闹革命的。
    另外,老子与孔子在对待贤人的态度方面也是截然相反的。老子提出了“不尚闲,使民不争”的理论,而孔子的思想则是要君主“任人唯贤”、“礼贤下士”,百家之中,墨子的理论也和孔子相近。那么为什么唯独老子提出了这看似很不合常理的理论呢?孔子所在的时期,他的国家鲁国存在用人上的失误,奸佞之臣掌控国家大权,致使鲁国走向衰败,所以他提出要“任人唯贤”。而老子看待问题总是更加深入。要“尚贤”,首先就要确定什么样人的算是贤人,可是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拿当下的一个时尚话题类比,究竟什么样的孩子是好学生,品德良好、成绩优异还是活动积极呢?众口难调,所以很难做到审查时的公平公正。再者,有了贤人的标准,便会有人去伪装自己,将自己化妆为一个君子、一位贤人。而这些所谓的“贤人”,便会为了受提拔、受重用而争权夺利。当他们一旦掌握政权,便开始蚕食国民以谋求自身的利益。这一切都是老子所担心的,因此他反对君主“尚贤”。然而,“不尚贤”并非是易事。还拿前文中的例子来说,现在有可能取消教育中好坏学生之分吗?不可能,这太理想化了。不论是高校还是用人单位,谁不愿意招录优秀的人才为自己带来更高的荣誉与效益呢?所以,古时也很做到,而且与“仁义”一样,“不尚贤”也只可能在大同社会中实现,在古代,即使再圣明的君主也需要贤臣来辅佐其治国治天下。所以,相比之下,儒家思想在这一方面又略胜一筹,更加受到君王们的推崇。
    [NextPage]
      我们常说生活中应保持一个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但是老子的思想中似乎透露了一种消极的心态,为不少人所非议、排挤,或许这也是道家思想无法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之一。
      有人认为老子是消极的,因为老子欣赏水的柔弱,提倡“不争”的思想。其实,老子欣赏的不仅仅是水的阴柔,而是种种在他看来水所具备的“水德”:水善于定位,有自知之明,总是心甘情愿地处于下;水静而深,表面看似平静,却又深不可测;水总是施予的,是无私的;水有堵有止,有开有流,该怎么样就怎么样;水是清净无为的,却又能洗净一切污秽而有为……所以老子说“上善若水”。而“不争”则是一种有容乃大的胸怀:不为名利彼此争夺,能拿得起、放得下,遇纠纷能做到退一步海阔天空。其实,“不争”的思想正是我们当下所需要的,如今提倡建设和谐社会,怎样才能和谐,不争才能和谐啊!老子的“不争”观念还是受很多人支持的,当年爷爷给我起名为“牧鹭”,就是希望我能达到超凡脱俗、与世无争的境界。
    还有一些人认为老子消极,是因为误以为他有愚民的倾向,反对技术的发展,然而我却并不这样认为。老子在十九章中提到“绝巧弃利”,他反对的只是过多的技巧罢了,而不是技术,技术并不属于老子意义上的技巧。“技巧”是不好的,如今的中国人最爱做的就是总结做事的技巧,然后将它推广出去。考试有解题技巧,应聘有面试技巧,总有人给你列出条条框框的一二三四,教你该如何去做。然而这些技巧都是人的一种伪装,不是自然流露,当然应该予以驳斥,又怎能说老子消极呢?
    最后一个导致道家无法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在于它的晦涩。《论语》中,很多都是以具体情况、具体事例所展现的小哲理,显得直白明了。相比之下,《老子》则多在描述老子所期待向往的各种人生境界。这些境界太过高深,不仅不易把握,而且易引起误解。 
    “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就是老子所赞赏的一种境界,然而它就曾经被许多人误解,以为老子在教大家耍手段、用技巧。不少人将之理解为老子是在告诉人们即使你很聪看过一种叫“依米”的小花:它生长在非洲的戈壁滩上,平时默默无闻,明也要装愚昧来麻痹对手,使敌人对自己掉以轻心。这种理解是完全错误的,“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是圣人、智者的一种境界。他们并不是真正的愚笨,是“若”而非“是”,他们的这种愚笨就是出于自知之明。正因为有了自知之明,所以他们并不觉得自己是智者、是圣人,所以会表现的很谦虚。
    而同一章节中的“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却又是另一种境界了。成大事者,很少是突然人品爆发,毕竟一夜暴富的人还在少数。那么,成大事的人必先有过一段潜心研究的时期,在这段时间内,他看似是毫无作为,其实是在默察静观。我曾在电视上许多人以为它只是一株小草而已。然而,它却有一条瘦瘦长长的主根,蜿蜒盘曲地插入地层深处,不懈地寻找并汲取着沙漠里如珍珠一般稀有的水分。经过5年的漫长积蓄,它会在第六年的某个清晨突然绽放出美丽的花朵,使其他任何花都会在它的面前相形见绌。然而,它只能在人世间留存48小时,然后便和母株一起香消玉殒了。这种花不正是“大器晚成、大音希声”的形象说明吗?
    班固说道家是出于史官,而儒家是出于司徒之官。司徒官管教育,所以儒家比较重视教育。史官是记载历史的,因此道家特别重视对人与自然规律的研究,而这些规律又正是通过对中国漫长历史的深刻洞察以及对社会与人性的准确把握而总结出来的。所以孔子的思想更加实际,能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而老子的思想则深入一层,看待问题更加全面。
    其实,今天去争论儒道究竟谁是正统思想已经没有太多意义了,对于他们之间不同的观点也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无所谓对与错。今天读经典,不仅为了去了解哲人的智慧,把我们的大脑提供给他们做思想的跑马场,更重要的是要去感悟他们所追求、所推崇的,然后学会用他们的辩证观去正确的看待世界、解决问题。
    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拜金主义常在,大多数人所追求的是经济效益、是物质需求,然而有时若能真正抛弃所有,静下心来,坐在阳光下,闻着花香,品着清茶,享受拂面微风,多读几本先哲的经典之作,又何乐而不为呢?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