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所谓“以刀代笔、白板成书”,就是跳过用毛笔在铜章上写反字的步骤,“不打草稿”,直接用刻刀在铜章上刻字。这一刻印方法从宋代开始出现,除了提高效率,最关键的是,显示出艺人高超的刻印技巧。但懂得‘以刀代笔、白板成书’刻印方法的艺人,大多已经去世,现在全国大概只剩几名继承者了。 “白板成书”刻印艺人 今年70岁的黄广椿,刻章的速度已经大不如前。因为视力变差,他得花上两三天才能刻完一枚铜章。不过黄广椿最担心的并不是自己的身体,而是他的手艺后继无人。“懂得‘以刀代笔、白板成书’刻印方法的艺人,大多已经去世,现在全国大概只剩几名继承者了。” 这两天,老人抱着一线希望和现代快报记者取得联系,希望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徒弟,“我不想看着这门从宋代传下来的老手艺,在我手上失传。” 不用“打草稿”,直接刻反字 1月6日上午现代快报记者见到黄广椿时,他正在位于工艺美术大楼的办公室里认真地工作。他用钉锤仔细地砸着刻刀,拿着刻刀的手非常稳。老人抽空和记者聊起来,感叹“如今电脑刻章越来越多了,懂得手工刻的人越来越少了”。老人说,他的身体大不如前,眼睛做过白内障手术,必须戴老花镜才能走路,还有严重的颈椎炎。不过,他始终感到骄傲的是,凭借悟性加上勤奋,他继承了在铜章上“以刀代笔、白板成书”的刻印技术,并运用至今。 所谓“以刀代笔、白板成书”,就是跳过用毛笔在铜章上写反字的步骤,“不打草稿”,直接用刻刀在铜章上刻字。这一刻印方法从宋代开始出现,除了提高效率,最关键的是,显示出艺人高超的刻印技巧。 黄广椿搬出装有四百多把各式白钢刻刀的铜质工具箱,现场演示了一番。他先用水溶开红色颜料朱磦,用手指均匀涂抹在铜印上,使其表面形成一层红色涂层,防止铜章反光;第二步是“布局”,先用圆规在铜印表面画好两个同心圆,按照规定,在最下方留出90°的空白空间后,再按照字数,将圆环进行等分;第三步最为关键,和一般的刻章艺人不同的是,黄广椿没 有“打草稿”,而是直接动手,用刻刀在铜章上轻轻勾出空心老宋体的反字,然后按照字体轮廓,拿起钉锤开始雕刻。伴随着小锤的击打声,细碎的铜屑从刻刀刀口处飞出,汉字慢慢凸显。 老艺人逐渐去世,“白板成书”面临失传 黄广椿仔细吹掉铜屑,意味深长地说:“手工刻章是有其艺术性的。”对于如今流行的电脑刻章,老人并不看好,“那只能算是印刷品,没有艺术性。”他同时补充,因为电脑刻章是标准化生产,容易被复制,因此很多重要政府部门、大型企业,至今仍坚持使用手工铜章。 “如今刻得慢咯。”年轻时,黄老刻一个字只需40多分钟,如今年纪大了,加上眼睛的问题,刻一个字要花一个多小时。有时看不清,只能凭借多年积累的经验和手感刻印。 黄广椿说,他是高中毕业后,被分到当时的“新华刻字社”当学徒的,那年他21岁。由于黄老的师父是“白板成书”的高手,便将这一技术传给了所有学徒。不过,由于掌握这门技术需要悟性和坚持,真正学出来的寥寥无几。勤奋的黄广椿便是其中之一。那时每天下班回到家,黄广椿都要练习写反字和刻章。“练了十几年,每天写一张毛笔字。刻得最多的是‘永’字,‘永’字里笔画全,除了‘走字底’没有,横竖撇捺点勾都齐了。”他笑着说,“现在,我正字还没反字写得好看。” 但老人感到遗憾的是,自己只学了铜刻类的“白板成书”技法,至于牛角类、塑料类、有机玻璃类等等,如今已经失传。他更为担心的是,自己继承的铜刻类“白板成书”,也面临失传。 “我师傅辈的老艺人早就去世了,我这辈的,除我以外,大多也走了,现在全国大概只剩几名继承者了。” 近两年,黄广椿一直在全国各地寻找合适的传承人。尽管有三四个年轻人曾经登门学习,但最长的只坚持了一个月。“现在的年轻人,每天抱着手机、电脑,总是定不下心。”黄老向现代快报记者表示,他希望招两个16-25岁,有耐性、肯吃苦的男生,将毕生所学全部传授给他们。“不要让这门技术也湮没在历史长河里。”黄老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