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民间工艺 >

青海藏毯的历史和种类

http://www.newdu.com 2017-12-18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青海藏毯作为青藏高原民族传统手工艺品,有着悠久的历史。 青海藏毯有炕毯、艺术挂毯等品种,是以得天独厚的西宁大白毛(世界知名的优良地毯用毛,纤维长、光泽足、弹性好,柔软耐用的质地,古朴、粗犷、大方的构图。在藏族传统艺术的基础上,吸收了多国宗教艺人的艺术精华,独特的藏族手工艺术风格成为世界地毯业的奇葩。
    
    青海藏毯发展历史
    二十世纪中期,青海省都兰县诺木洪汉葬古墓群出土了一批“毛席”残片,据考证为藏系绵羊毛编织而成,产生于两千多年前的青铜时代,是今天藏毯的原始雏形,并已有染色技术,图案多以色条、色块及点缀色为主,经纬线大多为单线,手捻纱,毛纱的粗细不匀,使之出现了古朴的美。
    清代中期,青海藏毯业开始萌芽。据有关资料记载,清代乾隆年间,青藏高原上的喇嘛进京观光,把藏毯作为贵重物品敬献给了皇帝,乾隆皇帝非常喜爱,便请来了技师,由鄂尔达尼玛的弟子在京城设立了民间地毯传习所――专织供宫廷和喇嘛寺院等用的地毯和挂毯。从此,藏毯的生产工艺便传到了内地。公元1860年,十二世达赖喇嘛进京,带去了大量藏毯....。.
    据记载,“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宁夏藏毯工匠大、小马师傅来到湟中县加牙村,村民马得全、杨新春二人拜其为师,学习裁织藏毯技艺。其后马、杨两家的藏毯技艺世代相传。民国二年(1913年),加牙村有织业学校1处,与村民共做马褥、藏毯。产品花样新奇、精致,在县内及甘肃武威等地销售6000余条”。由此可见,发源于青藏高原的藏毯,其生产工艺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逐渐得到改进,到11世纪初定型,19世纪走向成熟。
    现代藏毯以驼色、米色、珊瑚红色为主配以浑厚的藏民族特色及喇嘛教含义的图案,加之植物染色和青藏高原的羊毛,经水洗后,毯面色调柔和,闪闪发出丝光,出口量逐年大幅上升。
    
    藏毯的织法
    传统藏毯为手工编织,织法为重叠连环扣,俗称“手捧缠”,就是把纱线环绕在绕线杆上,待织完一行时,将纱线扣全部跺实,用刀具将杆上的绕纱割开,毯面出现的效果是层层纱的断面、重重叠叠,粗犷而典雅。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来缝纫和编织的工具有骨针、骨锥、陶纺轮、石纺轮,木制的纺车等。
    藏毯的毛纱染色工艺,是用最古老而传统的植物染料经加工染制而成。比如:橡壳染后为驼色,大黄、槐米为黄色,大黄叶为浅黄,大黄根为深黄,板兰根为蓝色,茜草根为朱红色等。植物染色的最大特点是色泽柔润、自然,非常接近天然色,但又比天然色丰富多彩,既不脱色又环保。
    图案内容富有宗教色彩,常见的图案有“佛八宝”、“暗八仙”、“文房四宝”、“二龙戏珠”、“山水古文”、“龙云”等,构图大多以城廓式、满铺式、龙凤式为主。原料则采用生长在海拔3000 - 4000米高寒地区,青藏高原特有的“藏系绵羊”的羊毛,藏羊毛纤维粗长,富有弹性,光泽较强,耐酸性好,为编织藏毯的最佳原料。
    
    藏毯的种类
    青藏高原是藏族的故乡,随着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以及藏传佛教文化的兴起,藏毯的发展亦形成其独特的民族风格和历史特征。湟中县马场藏族乡加牙村的织毯历史已有上百年,当地人把织毯艺人俗称为“栽毛匠”。“栽毛匠”最早编织的是一种叫“马褥子”的织物,“马褥子”一词是民间对多种栽绒编织物的俗称。高原西部的诸民族牧民常年游牧,风餐露宿,晚上休息则用“马褥子”做被褥铺盖,白天行走时就搭在马背上,当鞍垫使用,时间一长“马褥子”便成了“马褥毯”。“马褥毯”的品种有放牧骑马用的马鞍垫、马褥、方缠、捆缠等;有定居生活用的坐垫、炕毯等;也有从事佛事活动用的卡垫、垫褥、靠垫和装饰寺院用的包柱龙毯、挂毯等。由于历史的演化,使藏汉文化在藏毯上相融,在一个毯面上再现出不同文化的图案,构思巧妙,色调和谐。
    而今,青海藏毯业蓬勃发展,传统技术与现代工艺相得益彰,这里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藏毯生产和出口地区之一。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