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染是贵州省丹寨县、安顺县、织金县苗族世代传承的传统技艺,古称“蜡缬”,苗语称“务图”,意为“蜡染服”。 丹寨县、安顺县及织金县是以苗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区,在长期与外界隔绝的艰苦坏境中, 这里的居民逐渐形成了自给自足的生活方式,古老的蜡染技艺因此得以保留下来。按苗族习俗,所有的女性都有义务传承蜡染技艺,每位母亲都必须教会自己的女儿 制作蜡染。所以苗族女性自幼便学习这一技艺,她们自己栽靛植棉、纺纱织布、画蜡挑秀、浸染剪裁,代代传承。在此状况下,这些苗族聚居区形成了以蜡染艺术为 主导的衣饰装束、婚姻节日礼俗、社交方式、丧葬风习等习俗文化。 苗族蜡染有点蜡和画蜡两种技艺,从图案上可分为几何纹和自然纹两大类。丹寨苗族蜡染的作 者们更喜欢以自然纹为主的大花,这种图案造型生动、简练传神、活泼流畅、充满夸张,乡土气息十分浓厚。安顺苗族蜡染以几何纹样为主,图案结构松散、造型生 动。织金苗族蜡染以细密白色为主,布满几何螺旋纹,图案结构相互交错,浑然一体。 染,以缯为色也。 当你渐渐习惯朝九晚五千篇一律的城市生活;当你终于看惯购物架上所谓“艺术品”;当你每天习惯性地面对相同表情、相同动作的路人甲,并成为以同样表情和动作做出回应的路人乙时...... 你是否会在某个时刻突然怀念起小时候妈妈赶在入冬前为你为你织就的毛衣毛裤——那时的你多么幸福多么富有,因为它们是世上独有绝无重复的,浓缩其中的母爱更是你的专属。 纯手工,对当代人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当机器时代的大量复制品充斥生活的时候,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只是选择在心底默默哀悼,哀悼我们越来越贫乏萎缩的灵魂。然而黔东南丹寨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蜡染工艺让我们忽然感受久违的亲切与温暖,仿佛冰封的灵魂闻到一丝丝春的气息。 (用自己制造的工具,连接手与布之间的关系) 在传统工艺日渐式微的今天,丹寨苗族仍然坚持从纺纱织布、点蜡、画蜡再到浸染、晾晒这样一套完整而复杂的工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宁航蜡染的画蜡能手全部是 来自于大山深处的苗族妇女,他们从小学习蜡画,功底深厚,在创作过程中甚至可以达到“没有规矩而自成方圆”的精湛程度。不仅如此,她们还是真正的大山养育 的“自然人”,喜欢以自然界中的花鸟鱼虫做素材,随心所欲地创作,想象大胆,乡土气浓,富有童话般的梦幻色彩。 (常常以家禽和野兽为蜡染图案,其中鸟的变化最为丰富) 蜡染的制作工具主要有铜刀(蜡笔)、瓷碗、水盆、大针、骨针、谷草、染缸等。制作时先用 草木灰滤水浸泡土布,脱去纤维中的脂质,使之易于点蜡和上色。然后把适量的黄蜡放在小瓷碗里,将瓷碗置于热木灰上,黄蜡受热熔化成液体后,即可往布上点 画。点好蜡花的布再用温水浸湿,放入已发好的蓝靛染缸,反复浸泡多次,确认布料已经染好,即可拿到河边漂洗,让清水冲去浮色,再放进锅里加水煮沸,使黄蜡 熔化浮在水面上,回收后以备再用。 据贵州丹寨宇航蜡染有限公司蜡染掌门人宁曼丽女士介绍,现在市场上出现了很多机器化工蜡染,实际上是打着蜡染的旗号做的伪蜡染,真正的蜡染是以纯手工绘制和染色,并以纯天然染料和纤维面料制作出来的。 (圆盘图象征团圆,边上的青草文象征农作物丰收) 灵性是蜡染的灵魂,是从人的内心深处出发,通过手工作品,传递给人们的一种勃然生命力。苗族蜡染技艺的本质精魂,用新的文化诠释途径,让古老而质朴的蓝色图腾赋予世界新的生活节奏。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