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至今,者米的拉祜族竹编手艺一辈一辈传下来,家家会编竹、户户能织篓。大山里,柔软又有韧性的竹子、藤条是最容易获得的材料。”金平县者米拉祜族乡副乡长李明星说。 者米拉祜族乡位于金平县西部,在傣语中“者米”指物产丰富的地方,全乡居住着拉祜族、苗族、瑶族、壮族、哈尼族、傣族等6个少数民族,拉祜族占了近三成人口。用竹子、藤条编制的各种器物,曾是居住在密林深处拉祜族支系苦聪人必不可少的生产生活用品,如今,小小竹编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也编出了拉祜人的新生活。 日前,记者从者米乡政府所在地出发,前往顶青村委会地棚村,沿着粗粝的弹石路,经过近半个小时车程,到达了这个密林深处的村寨。 村子里的房屋是清一色砖混结构,每家每户都修通了水泥路。一大早,村民开始各自忙碌起来。趁着今天地里没有活计,59岁的弥批则拿出一捆竹条,打算赶着把文艺队预定的背篓编好。 首先要把竹片剖成细条。只见他右手拿砍刀,左手拿竹篾,凝神静气,把一根一根竹条仔细破开,打磨修整得光滑均匀。然后,再换一把小刀,把竹条从中间剖成不足一厘米厚的薄片。弥批则向我们解释,竹条加工的刀法很讲究,刀不能太快也不能太钝,全靠手的力度来控制篾条的均匀厚薄。 准备好材料后,背篓的编织才正式开始。他用脚把竹片踩在地上,把竹篾互相之间经纬交织,像织布一样,每次加入一根篾条,就用砍刀轻轻敲打几下压实对齐。当竹片差不多比巴掌大些的时候,他在上面加上两个交叉的藤条,这样背篓才结实耐用。固定好底部后,竹篾向上翻转,随着篾片在他手中上下翻飞,一只背篓便逐渐呈现在我们眼前。这活儿看着简单,但要跟上他的节奏,可不是件容易的事。 从十七八岁开始学习,弥批则的手艺已经小有名气,背篓、簸箕、饭屉、筛子……家里一应日常需要的家什,都靠他这双灵巧的手,等到赶集天还能把多余的拿到集市上销售。凭着精湛的技艺,这些年,还有人慕名前来订制他的竹编制品。 “我们只编一个图案,是老祖宗传下来的,不知传了多少年、多少辈,”弥批则和我们说着话,眼睛却始终没离开手中的竹篓,“现在竹编成为了我们增收的一个渠道,生活越来越好了。” 太阳能、摩托车、手机……如今,越来越多的时尚元素融入进拉祜人的生活。弥批则也开始尝试编织工艺品、装饰品。随着时代的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传统竹编里蕴含的古朴自然美越来越被外界认识和接受,“下一步,我们打算把拉祜族的竹编工艺品拿到镇里开发的‘马帮归来’网站上销售,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个藏在大山里的古老技艺。”李明星说。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