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近代名医--陆石如

http://www.newdu.com 2017-12-20 健客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生平简介
    陆石如,北京市人,生于1902年,卒于1979年。自幼师承其父陆莜香、叔父陆仲安。1920年开业行医。1954年,在北京市第三医院中医科工作。1960年调入北京同仁医院,任中医科主任。
    生平著作
    陆石如,北京市人,生于1902年,卒于1979年。自幼师承其父陆莜香、叔父陆仲安。1920年开业行医。1954年,在北京市第三医院中医科工作。1960年调入北京同仁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其临证经验由门人整理为14篇论文,部分内容收录于《北京市名老中医经验全编》。
    学术思想
    陆石如认为小儿“脾常不足”,调治小儿脾胃,是他临床常用之法。但调治不等于一味蛮补,而应以调理为主,即从脾胃自身特点入手,从“纳化”、“升降”、“燥湿”三个方面共济协调。举凡能使脾胃恢复纳化健运,升降协调,燥润相济的治疗方法,都属于调理的范畴。如脾胃寒湿者,治以温燥升运;脾胃燥热者,治以甘寒滋润;脾胃塞滞者,行滞以助运;脾胃虚弱者,甘温以补虚。总之,调理脾胃之法,贵在健运,药宜中和。要时时注意健脾胃,健脾胃可以扶正祛邪。
    此外,他认为小儿阴阳未充,卫外力弱,容易感受六淫外邪,且病情变化亦速。当外邪侵袭后,机体阴阳失衡而致病。六淫致病,又以温热之邪为多。由于病情的轻重不一和疾病演变发展阶段的不同,在病理表现上有卫、气、营、血的区别,临诊时须四诊合参,以八纲分析归纳。辨证要细,用药求精。外邪致病,各人表现不一。矛盾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一方一药虽能治病,但并非均能奏效。所以,掌握辨证论治是关键。
    临床经验
    在临证中,陆石如认为温邪侵人,首先犯卫,亦属表证。其症状是发热重,恶寒轻,头疼身痛,无汗而小便清长,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浮或数。治法以辛凉解表为主,用银翘散加减。如不恶寒,反恶热,发热较高,小便黄赤,汗虽出而热不退,口渴欲饮,大便燥结,舌苔中黄,脉洪数,为邪在气分将入于内之象,治应辛寒降热兼以解表为主。总之,邪在卫重在解表,到气方可清之。小儿外感常易挟风、挟湿、挟食滞,治疗采取分散其邪,逐个歼灭的办法。正如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说:“温邪则热变最速。未传心包,邪尚在肺,肺主气,其合皮毛,故云在表。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薄荷、牛蒡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搏势必孤矣”。在临诊时遇温邪挟湿、挟滞者,除解表外尚须化湿导滞,使湿邪、食滞不与热邪相搏,以利祛之。化湿常选淡渗祛湿药物,如通草、芦根、滑石等;或用芳香化湿之品,如藿香、佩兰之类。导滞常选炒枳实(或炒枳壳)、炒槟榔、炒莱菔子、焦麦芽等,如为肉食停滞可加焦山楂。
    他提出温病初期一忌寒凉,二忌泻下,三忌用柴胡、葛根之发表升药的观点。而苦寒、辛温之品易致温邪内陷或引邪入下,故在有湿滞存在时,最忌寒凉,以免湿滞不化,如石膏、知母、牛黄、紫雪散之类均以不用为宜。温邪误下可致结胸。温邪在表用柴胡、葛根能引邪上升而致神昏、谵语。温邪不解入里化热,可出现高烧不退,口渴,大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脉洪大等症,属邪入阳明,治宜白虎汤合银翘散加减以清阳明毒盛之邪,不宜早用黄芩、黄连,以免苦寒化燥。若阳明腑热重者可仿白虎承气汤加减治之。邪热入营仿清营汤或玉女煎治之。若正气已衰可仿人参白虎汤加局方至宝丹治之。若久热伤阴耗血,用一甲复脉汤、二甲复脉汤、三甲复脉汤加减或大、小定风珠汤加减治疗,收效颇佳。
    后世影响
    陆石如长于中医儿科,善用消补剂;认为小儿感冒是由内伤饮食、外感时邪引起,故治疗小儿发热多用疏解消导之法。临证选药多用凉远热,重视调理脾胃,保护气血津液,对于中医儿科临床很有指导意义。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