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中医养生:黄芪的故事

http://www.newdu.com 2017-12-20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这是唐代诗人王维的《送别》诗,诗中的“王孙”是黄芪的别称。黄芪,旧作“黄耆”,被李时珍称为“补药之长”。
    
    熏蒸治柳太后中风
    南北朝时期,许胤宗在南陈新蔡王手下做官时,柳太后突然患中风说不出话来,请遍名医治疗都没有效果。柳太后因为口噤不能服药,眼见病情一天比一天加重,新蔡王更是心急如焚,精通医药的许胤宗提出用热汤气熏蒸法为太后治病。于是用黄芪、防风两味药煮汤数十斛,放到柳太后的床下,药汁弥漫,烟雾缭绕……不想,柳太后当天晚上就能说话了,经过一段时间调理,柳太后便康复同以前一样了。
    柳太后猝患中风,全因年老体弱、气血失调。而黄芪性温,善补气升阳、固表行滞;防风性微温,善散风,胜湿止痛。二者相伍,既能补气固表,又能散风行滞,恰中病理。再加上热气熏蒸,既能温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又能润肌肤、开毛窍,促进药物成分的吸收,故能在较短时间内收效。
    险些要了袁枚的命
    清朝大文人袁枚在一年夏天因贪口患了痢疾,腹痛泻痢不止,医生认为袁枚年高体弱,于是用黄芪、人参等补益药治疗,结果邪无出路,致使袁枚病情加剧,险些丧命。后来他的一位叫张止厚的老友劝他服用自制的大黄,虽然很多医生都认为大黄药性太过峻猛,年老病人不宜服用。但是,袁枚还是服了大黄,结果痢疾很快痊愈了,他还特地作诗以谢老友:“药可通神信不诬,将军竟救白云夫。医无成见心才活,病到垂危胆亦粗。”
    中医学认为,下痢是由于湿、热等毒邪停留于肠中,导致肠道的功能失调而造成的。治疗时应先给邪气以出路,引邪外出,而不能用参芪温补,造成气机壅塞,邪不能出,也就是常说的“闭门留寇”。
    
    黄芪是药莫滥用
    黄芪具有补气固表、利水退肿、托毒排脓、生肌等功能,主要用于气虚乏力、中气下陷;或食少便溏、久泻脱肛、便血崩漏;或表虚自汗、气虚水肿;或痈疽难溃,久溃不敛;或血虚萎黄,内热消渴等症。因此,人们常认为“黄芪是补药,补药无害,多多益善,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如果没有气虚之证滥用黄芪有害无益,以下这些情况下是绝对禁用黄芪的:
    1、有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咯血、消瘦等“阴虚阳亢”者;
    2、有发热、面红、气粗、咳嗽、痰多并气喘、胸部闷满等“表实”者;
    3、身上有痞块硬结、肿胀、腹痛甚等“邪盛”者;
    4、有便秘、小便深红、舌苔厚腻或白腻或黄腻等“身有湿热”者;
    5、身有脓疱疮或脓疮溃烂,并发热或局部红肿发烫等“热毒炽盛”者。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