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白居易的养生秘诀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健客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全唐诗》汇编了唐至五代时期诗赋4.89万首,诗赋作者2200多人;这些诗人传世诗作最多的前三位是白居易,传世诗赋3000多首;杜甫大约2000首;李白将近1000首。而寿命最高的前三位是:白居易享年75岁:刘禹锡享年71岁;李白和王维享年60岁。其余者皆享年50岁左右,李贺只活了26岁......,这里除了传说“李白斗酒诗百首”而嗜酒成癖,最后自己也因酒醉跳入采石矶江中“捉月”而殒命之外,其余者与白居易相比较,因何寿命都不高,而白居易又因何能获高寿、独享天年呢?
    白居易自小体弱多病,加上5岁起即学诗,29岁考中进士,本应意气风发,但他自述“既壮而肤革不丰盈,未老而齿发早衰白”,也就是说,他的身体非常瘦弱,20多岁就牙齿松动,头发变白,更糟糕的是眼睛总是迷迷蒙蒙看不清楚,感到眼前有无数的虫子在飞舞,“散乱空中千片雪,蒙笼物上一重纱。纵逢晴景如看雾,不是春天亦见花。”从其症状来分析,应该是高度近视,而唐代还未出现近视眼镜,因此白居易终其一生,都为眼睛不好而苦恼,关于眼病的诗有四十余首,可谓切肤之痛。
    白居易30岁后先任谏官左拾遗,后任翰林院大学士也是仕途坎坷不顺,三起三落,比起与之情谊笃深、生性豪爽的终生好友元稹以及与之同年生人但仕途较为顺利畅达的刘禹锡,自然更多人生忧患和心理抑郁悲苦,但其寿命却比这两位好友高。推究其长寿原因应该在于白居易通晓人生哲理及自然规律、心胸豁达、开朗乐观,在养生保健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方法,这在白居易的许多诗作中可以窥斑见豹。
    在白居易44岁所作《自诲》诗中,他对于自己的前半生做了回顾与反思,看着“形枯如柴”的身体,他不禁想到假如自己能活70岁,现在大半已过,剩下的26年也不过转瞬即逝。感慨之下,他决心要改变以往的生活方式,珍惜生命:“而今而后,汝宜饥而食,渴而饮;昼而兴,夜而寝;无浪喜,无妄忧;病则卧,死则休。”
    此时的白居易已经仕途多年,政治热情逐渐熄灭,逐步从兼济天下转而独善其身,虽然由于经济原因,他无法像陶渊明那样彻底归隐山林,但却采取了“中隐”的折中办法:“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虽然仍然在官场,但却已经不再热衷于官场名利,“身不出家心出家”。在并不繁忙的公务之余,早前为功名而一力苦读的白居易开始将大量时间打发在栽花、种柳、野行、闲卧等“杂事”上,享受人生,聊以度日。
    除此而外,他还开始探究养生,对于各种方法都多方尝试,如素食、气功、叩齿、禅定、炼丹等不一而足。相应的,他与佛、道中人来往日益密切,多方请教养生之道:“病来道士教调气,老去山僧劝坐禅。”他甚至尝试过炼丹,但并无成效,而且他对丹药实际上持保留态度,《思旧》诗中明言:“唯予不服食,老命反迟延。”对于佛家的禅定功夫,他极有兴趣,并亲身实践,时常打坐,《在家出家》中描述:“中宵入定跏趺坐,女唤妻呼多不应。”可见,他的禅定功夫已经颇深。
    白居易16岁时就在其成名作《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首诗前六句蕴含生命与天地时空共兴衰的现象,证明了年轻的白居易虽然生长在封建时代,但却具有辨证唯物史观,通晓生命哲理及自然规律。白居易还在其《逸老》一诗中写道:“白日骎骎下,青天高浩浩,人生在其中,适时即为好。”“适时”是认为人应该自觉适应自然规律;接着诗人又把人生的少壮与衰老视作一日中的劳与逸:“劳我以少壮,逸我以衰老”;同时认为只有承认生命衰老的客观必然性,注重养生才能延年益寿。这首诗中“顺之多吉寿,违之多凶天”两句更能说明诗人白居易一生遵循哲理及自然规律、乐天知命、修身养性。
    白居易心胸豁达乐观,64岁时在《览镜喜老》一诗中写道:“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赢。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而我独微笑,此意谁人知,笑罢乃命酒,掩镜捋白髭,尔辈且安坐,从容听我词。生若不足恋,老亦何足悲,生若苟可恋,老即多生时。”这首诗辨证、乐观地论述了生命价值和生、老观点,认为老是生的积累,人生既然可恋,老年则更珍贵,所以要珍视衰老,充分利用时间享受人生丰厚积累的快乐,不必悲天悯老;白居易这种豁达幽默的精神境界正是益寿延年的根本。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