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忠厚仁义虞城周氏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商丘网 佚名 参加讨论

    
    周,密也,从用、从口。
    周,兼“仁义礼智信”之内涵。《国语·鲁语》载:“忠信为周。”《礼记·缁衣》记:“忠信曰周。”《管子·人主》书:“人不可不周。”韩愈在《原毁》中说:“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
    仁义礼智信,算得周氏之族规。清光绪二十八年修订《周氏家谱》,有《族中凡例家训》16条。2001年以民国八年版《周氏家谱》为蓝本新修订的《虞城县周氏家谱》,有《周氏素言捌则》。凡此所记,皆为教导周氏子孙,忠厚、仁义、尊礼、重信。
    虞城周氏源于周平王,始于洪洞县周敬礼,传于虞城、濮阳、金乡三支。《周氏族谱》虽多有散落,众多记载语焉不详,然虞城周氏始于洪洞县老鸦窝,迁虞城后“俱为显宦,后之衣锦而拖紫者,踵相接也”的脉络清晰可辨。散落的家谱,模糊的传说,虞城周氏一族的背后,隐藏着太多的故事。
    周平王之后 源于姬姓
    周新云,商丘市周姓研究协会秘书长。身为虞城县政府公务员的他,退休在家后,每天的主要工作就是研究虞城周氏的起源。他说,周氏,大有来头。
    弃,相传为古代周族的始祖。弃在年幼的时候,喜欢种植麻、豆。长大后便精于农耕。相传,舜帝时代,弃曾任管理农业生产的“后稷”之职。弃遂以后稷为号。
    后稷的裔孙古公父(即周太王)为狄所逼,率领族人自邰迁徙至陕西岐山下周原,从此称为周族。古公的曾孙姬发,灭商建周。周平王以后,传至第二十四王周赧王时,东周被秦国灭掉。以周赧王为首的王族,都被废为庶人,迁到今河南省临汝县西北一带。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于是他们就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源自姬姓的周氏另一起源为周平王。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封于汝南(今属河南),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成周氏。
    姬姓周氏的另有两个起源。一是东周庄王时,周公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而改立王子克,事泄被杀,其后代亦称周氏;二是唐先天年间,唐玄宗名叫李隆基,为了避讳,把姬氏改为周氏。
    周氏的起源还有外族改姓之说。
    据周新云介绍,鲜卑族复姓中的贺鲁氏,北魏魏献帝的次兄晋乃氏都改为周氏。魏孝文帝迁都洛都后,同样改鲜卑姓为汉姓周氏。此外,北周、唐、后梁时又有因改姓、赐姓而姓周的,还有冒为王姓而为周氏的。
    追溯虞城周氏的根源,家谱中虽无确凿证据,但清乾隆五十四年周氏后人所做《虞城周氏支谱序》上有“耳传鄄谱吾族为周平王之裔,春秋间出寓于晋惜乎”的记载。在别无其他记截的情况下,周新云因此认为,虞城周氏的祖源,即为周平王。
    迁出山西洪洞 扎根虞城
    虞城周氏在周平王之后的历史,早已无据可考。至少在清道光年间,虞城周氏编纂家谱时,周氏族人已不知迁徙虞城之前的详史。族间仅余口传。于是,周氏族人便把最早落户虞城的先人周敬礼奉为始祖,自此编订《周氏家谱》。
    清咸丰年间,虞城周氏后人所做《周氏重修支谱序》中写道,“我始祖籍注山西,名曰敬礼。前明洪武由洪洞迁虞……始祖之祖谓成,父谓文美。文美祖生子三。长谓敬礼,吾之始祖也。次谓从义,濮州(今濮阳)之始祖也。三谓敬先,金乡之始祖也。兄弟三人实属同袍。溯其时,皇上有播迁之诏。我始祖偕其弟奉诏东迁。”
    新修订的《虞城周氏家谱》中收录有清朝赐进士出身、朝议大夫、刑部安徽郎中、钦差督理大通桥运务山东金乡周廷森一文。文中记载:“吾金乡周氏与虞城周氏具于明洪武年间,自山西洪洞县分居两籍,同姓同里迁,又同时盖皆同本。于山西而洪洞之世牒无可考,因各本其始迁之祖以为谱。”
    文中还记载:“按虞城始祖迁以下,传二世分而支。其二支迁居夏邑,其嫡至四世分二支,所居曰老家,曰沟南。至五世,老家又分二支,长支迁于堤口,二支永居老家。沟南一支自五世分自老家,而支谱则至五世始。”
    据此可以判断,虞城周氏祖籍山西洪洞。元末时期,天灾不断,苛急烦扰,加之红巾起义,中原地区已是赤野千里。到明洪武年间,周氏三兄弟奉诏由山西洪洞迁往中原。
    由此为始,虞城周氏的传承开始变得渐渐清晰起来,但一场不知何因的变故,《周氏家谱》焚为灰烬。周廷森文中写“盖至五世以上,旧谱焚于火”。清同治时期周氏后人所作文中提到“捻匪肆横,支谱焚烧”。清咸丰年间《周氏重修支谱序》中记载,“吾支至六叶而后,適值李闯作乱。十二载播虐流毒,生民之伤残难以数计……当是时,八世祖尚幼,而谱传失续。”
    不论家谱是毁于五世,还是毁于八世,是毁于捻军,还是毁于李闯,总之,虞城周氏的家族传承脉络至此中断。周氏迁至虞城“三世即贵,四世五世俱为显宦,后之衣锦而拖紫者,踵相接也”的记载成了家谱中没有生命的文字。现今,虞城周氏族人谁也说不清自己祖上到底出了多少位达官显贵,出了哪些名士名绅。
    爱莲堂堂号 牵出理学鼻祖
    历史的纷杂,年代的久远,家谱的被毁,扰乱了虞城周氏对家族传承的判断,以致“年湮代远,宗系失传,茫然莫辨”。虞城周氏虽然说不清“始迁之祖”以外的历史,但是在与濮阳、金乡族人联系“合谱”之事时,大家还是发现了一处能够代表周氏源起的标志——爱莲堂。
    自周朝起,周姓人就有修撰家谱的传统。在很多周姓族谱中,除了其他姓氏家谱可见的一些信息外,还会刻意标明了自己的堂号名。堂号本是一些周姓支派用于标榜和区别的标志,大多数周姓堂号是根据与周姓发展密切相关的地名、名称等来命名。爱莲堂,即是北宋著名哲学家,理学派开山鼻祖,著有《爱莲说》的周敦颐后人专用的堂号。
    周敦颐,原名敦实,出生在广西贺州桂岭镇,祖籍道州营道(现今湖南道县),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文学家。谥号元公(谥号,死后皇帝所给的称号),号濂溪,世称“濂溪先生”。 周敦颐自幼“信古好义,以名节砥砺”,青少年时期在桂岭读书求学,然后在桂岭循级应科举考试而直取进士。周敦颐一生著有《周元公集》、《太极图说》、《通书》等作品,其理论对后世理学具有极大的影响。
    若以虞城周氏家谱上爱莲堂的堂号为据,那么虞城周氏必为周敦颐后人,与周恩来、周树人(鲁迅)、周作人等人同宗同祖(三人祖谱均为爱莲堂)。可惜在“爱莲堂”这3字之外,记者未能在虞城《周氏家谱》上发现与周敦颐有更多联系的内容。光绪二十八年版《周氏家谱》上的“周氏宗派(辈分)20字”(清同治元年周氏族人将清嘉庆二十三年的20字增至40字),也与流传有序的湖南省郴州市周敦颐后人家谱上所载宗法不同。这种差异,可以解释为虞城周氏一支在“宗系失传,茫然莫辨”后自力更生的必然结果。但要拿出确凿证据证明虞城周氏为周敦颐后人,可能还需要更多的考证。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