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景姓起源及迁徙分布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网络 佚名 参加讨论

    
    景姓拼音:jǐng xìng,在《百家姓》中排名第253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排名第181位。
    得姓始祖:景差、姜杵臼(齐景公)。
    景姓溯源
    第一个渊源:源于芈姓,出自战国时期楚国王室后裔景差,属于以封邑名称为氏。
    战国时期,楚国王室有六大公族姓氏,即屈氏、景氏、昭氏、怀氏、田氏、吴氏,皆为楚国王室分封子孙的食邑地名,后代以之为姓。
    据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景氏是由楚大夫景差而来的姓氏。
    景差,是楚国贵族,为著名辞赋家,与屈原齐名,著有楚辞《大招》传世。景差入仕后,官至大夫,子孙为了加以纪念,便以他的名字为姓氏,称景氏,成为最早的一批景氏族人。景差的辞赋,可与屈原、宋玉同享盛名。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将楚国王族全部迁往中原地区,现主要分布于山西,陕西关中,豫西等中原地区。景氏族人在一千多年前主要繁衍于好田寺、华阳两地。好田寺在今山西省乾县东边的好田寺村,华阳在今山西省沔阳县东方之地,这两地均在后来的晋阳郡地(今山西太原地区)。景氏后人多奉景差为得姓始祖。
    明朝初年,山西的景氏族人由明太祖朱元璋下旨在洪洞县大槐树下集合,之后分迁全国各地。
    第二个渊源:源于姜姓,出自春秋时期齐国君主齐景公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相传,炎帝教民农耕,被尊为神农氏。《帝王世纪》云:“神农氏,姜姓也。”炎帝初都陈,又徙鲁。鲁地的齐国乃炎帝姜姓之后裔的所在地。传至春秋战国时期,齐景公之后乃以景为氏。
    东周战国时期,齐国的国君姜杵臼去世,周敬王封赐其谥号为“景”,史称齐景公。在齐景公的庶支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的谥号为姓氏者,称景氏,源起山东,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源于蒙古族,出自古蒙古族精吉集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八旗满洲姓氏通谱》记载:
    蒙古族景吉济氏,亦称精吉集氏,世居克什克腾(今内蒙古赤峰克什克腾)。后有满族引以为姓者,满语为Ginggigi Hala。
    在清朝中叶以后,蒙古族、满族景吉济氏多冠汉姓为景氏、吉氏、济氏、金氏等。
    第四个渊源:源于满族,出自古女真族诸部,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在史籍《清稗类钞》中明确记载:“满蒙两族之姓氏,不著于世,辄以其名之第一字,相呼为姓。流俗不察,遂以为其祖父子孙不同姓矣。”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胡锡氏,满语为Huhi Hala,世居辉发(今吉林柳河、辉发河以及沙河下游,桦甸、辉南一带),后冠汉字单姓为景氏。
    ⑵.满族精格理氏,亦称景格里氏、精厄礼氏,满语为Ginggeri Hala,意为“洁净”,世居乌拉(今吉林长春)。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金氏、精氏、孙氏等。
    ⑶.满族精吉氏,亦称景吉氏,满语为Ginggi Hala,世居乌拉(今吉林吉林),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金氏、精氏等。
    ⑷.满族景佳氏,亦称靖佳氏,满语为Ginggiya Hala,祖先原为汉族,东汉末期被辽东鲜卑乌桓部虏携后融入鲜卑族,后逐渐演化为辽东女真,世居辽阳(今辽宁辽阳),后改汉字单姓为景氏、靖氏等。
    第五个渊源:源于达斡尔族,出自古达斡尔族精奇哩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据史籍《清朝通典·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达斡尔族景奇里氏,亦称精奇哩氏,世居景奇理乌喇(今俄罗斯界雅河一带)、噶哈里碧汉额里村、黑龙江沿岸等地。后有满族引以为姓氏者,满语为Ginggiri Hala。
    在清朝中叶以后,达斡尔族族、满族景吉济氏多冠汉姓为景氏、金氏等。
    第六个渊源:源于景颇族,出自古越族景颇部族,属于以民族名称汉化为氏。
    景颇族称“姓”为“波桑”,含有类、种、姓的意义。也就是说景颇族历史上同种、同类之人,也即同姓之人,均有血缘关系,不得通婚。至今仍严格遵守这种“同姓不婚”的制度。
    在历史上,景颇族实行“普那路亚式”的族外婚制度,即甲族一群女子与乙族一群男子互为夫妻的族外群婚,现今景颇族实行的单向姑舅表婚姻,即是这一族外婚的遗迹。姓氏在景颇族中起着“姓别婚姻”的功能。因而景颇族姓氏与家族历史密切相关。
    景颇族姓氏中有大姓与小姓之分。大姓共二十六个,均为氏族社会部族或家族标志。其中木日(彭、李)、恩昆(岳),勒托(董、徐)、木然(尚、杨)、勒排(排)五大姓,是世袭山官的子孙,称为五大官姓。由二十六个大姓衍生出三百多个小姓。景颇族称小姓为“亭郭明”,即户名。由户名再发展为姓氏(即小家族的名字)。大姓和小姓常常连用,小姓在前,大姓在后,由同一大姓分出的两个小姓之间可以通婚。
    景颇族的姓氏,主要来源于七个方面:①官位、职业称谓;②出生或居住地名;③动物名称;④植物名称;⑤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称谓;⑥食物或事物名称;⑦某种动物行为。
    景颇族的姓氏起源模式,与汉族的姓氏起源十分类似,且多与图腾崇拜有关。而大姓、小姓之分及其社会功能,与汉族早期的“姓”、“氏”之分,和“姓别婚姻”、“氏明贵贱”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从中看出中华民族姓氏发展的基本规律。
    在景颇族人中,有许多族人以民族称谓的谐音汉字为姓氏,称景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七个渊源:源于傣族,出自明朝初期沐国公军下景氏将士,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傣族,原本无姓,后来通过傣汉通婚开始有姓氏,如傣族姑娘嫁给汉人,生了孩子用父亲的姓;有的是学校老师为了便于称呼而给定的姓;更有趣的是“生随师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学校里还曾经出现了老师姓什么,全班同学就都都姓什么的现象。
    傣族景氏,祖先原为汉族,明朝初期跟随沐国公沐英元帅攻打三边(今云南、贵州、广西),最后留守西南边疆,和当地的傣族同胞通婚,逐渐融入傣族。
    第八个渊源:源于朝鲜族,出自朝鲜半岛古百济国景氏将士,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朝鲜族,主要分布于中国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州地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是朝鲜族的主要聚居地。中国朝鲜族的近一百多个姓氏中,景氏也占有一定比例。
    中国的朝鲜族人的祖辈是从朝鲜迁移过来的。公元十七世纪末开始零星迁徙,到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中叶以后,当时由于朝鲜封建统治阶级的残酷剥削和压迫,再加上清同治八年(公元1869年)其北部地区遭受大饥荒,使得大批朝鲜灾民陆续迁入中国东北的延边地区定居下来。
    第九个渊源:源于阿昌族,出自明朝初期沐国公军下景氏将士,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阿昌族,是居住在中国西南边疆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陇川、梁河、潞西及保山专区的腾冲、龙陵等县,其中约90%的人口聚居在陇川县的户撒区和梁河县的遮岛、大厂区。
    阿昌族是中国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之一,汉族文献中对阿昌族先民的记载始见于唐朝,“阿昌”这一族称是在元代开始确定的。据史书记载,阿昌族的先民早在公元十三世纪就已居住在今保山、腾冲、梁河一带。
    阿昌族原本无姓,后来通过与汉族通婚开始有姓氏。从明朝起,大批内地汉族移进阿昌族地区,对阿昌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特别是户撒、腊撒地区,至今仍有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建筑物和墓碑,具有汉族文化的特点。阿昌族不仅在经济上,而且在风俗习惯、宗教、姓名等方面都受到汉族的影响。
    阿昌族取名一般取褒义,寄寓美好的愿望。同一辈分的兄弟姐妹,名字中的一字多取相同的,或有某种关联的字,这点与汉族有共同之处,从名字上即可看出是否属同辈。
    阿昌族景氏,明朝初期跟随沐国公沐英元帅攻打三边(今云南、贵州、广西),最后留守西南边疆,和当地的阿昌族同胞通婚,逐渐融入阿昌族,成为阿昌族的大姓之一。
    迁徙分布
    景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姓氏群体,人口约五十四万一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33%左右。
    汉朝鼎盛时期,景氏族人开始从楚地外徙,流居关中,落户陕地(今河南陕县)。
    晋朝时期,族氏支分,足迹印于陕西、福建、江苏、湖北等地。云阳景氏族人的始迁之祖为景继彰,进士及第,官授常州武进令,时在隋唐战乱之际。其五世祖审公世居庆州、真宁一带(今甘肃庆阳)。景继彰赴任江南,偕谏、谆二子同抵衙署(今江苏武进)。继彰病故后,其景谏、景谆二子迫于路途遥远,无法就道返归故里,于唐景龙三年(公元709年)卜居于丹阳的折柳镇唐兴里。后人因村中有丹井五口,叩击之,则分别发出“宫、商、角、徵、羽”旋律,其声清脆可辨,铿锵入耳,遂易村名为嘉(佳)井。由此,景谏、景谆兄弟俩被尊奉为丹阳景氏始祖。
    景氏族人定居丹阳以来,历时达一千余年,按宗支细分为贵一至贵七。其贵七又分派十二支,并有墙、玄,有望等宗支,以大宗统领小支,小支依附大宗,出现了枝繁叶茂的局面。景氏族人居住在行宫的景家渡,横塘的大景甲、景巷,蒋墅、折柳、窦庄景家村、云阳的景甲村,亦有分布在司徒村、徐巷、界沟、万亩塘、新庙头、张家村、段庄、大上埄、南寺前、长安桥、白塔里、盛墅桥、三里铺、冷家村、东庄铺、卜弋桥、戴庄、留庄、邮塘、柘塘、管庄、梅庄、望仙桥、丁义河、南渚、符城等地。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