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姓是中国第九大姓氏,尤其在西南地区和长江流域地区中最有影响。当今周姓人群大约占了全国人口的2.02%,总人口大约在2500多万。 周的名义和图腾 周,密也,从用、从口。周字原义为环绕之意,字形像水井和水渠流道。因此,古周部落是以显示其氏族具有打深井取水技能的图形“周”,作为氏族之徽号,进而成为氏族之名。后来发展为国号,最终形成姓氏。 周姓的起源与演变 构成当代汉族周姓主要有两大支:古周国和姬姓。 第一支出自古周国。5000年前的黄帝时代已经存在周部落,黄帝之臣有周昌和周书,他们都是周部落的人。周部落就是古周国,当属黄帝族。黄帝时代我国西北农业有很大的发展,已经具有打深井、挖水渠、引水灌溉农田的技术。黄帝之臣周昌和周书大概是最早凿井引水灌溉农田的氏族的首领,他们发展了农业,是当时重要的部落。周氏族一直活动于山西临汾(亦称太原),也是周昌的古周国之地。这是中国最古老的、有神奇色彩的周姓,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至今,仍有一些周姓人尊黄帝之臣周昌为先祖。 第二支出自姬姓。古今绝大多数的周姓人是奉黄帝玄孙后稷为周姓之先祖。姬姓周的历史始于后稷,后稷名弃,是虞舜时代种稷的农官。稷即谷子,去壳为小米,是当时西北民族的主要食粮。后稷管理农业有功,被封在邰之稷山,今称稷王山,位于山西稷山、闻喜、万荣和运城四地交界处。到了夏朝孔甲时期,在商人的逼迫下后稷的后裔向北迁移,进入古周国之地山西临汾地区,吸取了黄帝族固有的农耕经验和夏朝的井田制度,创作了区田,发展了农业,壮大了氏族。进入商朝后,后稷的后裔公刘率族人西迁到豳,在今陕西旬邑县西,亦到过陕西武功县的稷山,这一时期先周部落开始形成。商朝后期,公刘的后裔古公亶父南迁到岐山南的周原,建立城邑,正式称周。经历三代,即古公亶父(周太王)、姬昌(周文王)和姬发(周武王),东进灭商,建立了长达800年之久的周朝。在夏商1000多年中,周人一直活动在山西境内,直至商朝末期,才西迁和南移进入陕西长安以西地区。先秦,周氏族的名人稀少,史书中仅出现过商末太史周任一人。 周姓是在周朝灭亡之后才普遍地出现,这也有2300年的历史了。周平王迁都洛邑,即今洛阳,史称东周。平王少子姬烈封于汝坟,今河南叶县东,至十八代孙姬邕,秦灭周,子孙遂姓周。到了汉朝,汉武帝刘邦因周仁为周王室的后裔而封之为汝坟侯。从此以后,这支周姓发展很快,在汉唐时期形成以汝南郡为核心的十几个著名郡望,成为周姓中最大的支派,子孙已经分布到河南、河北、陕西、江西、安徽、江苏、湖北、浙江等地区。随后在唐朝初进入了福建和广西,唐末周姓已经出现在四川。清初开始进入台湾地区。 周朝亡国之主周赧王被迁于惮孤,今河南临汝西北,其后代也姓周,这是周平王后裔的另一支重要的姬姓周。后东迁江苏北部,形成著名郡望沛国的周姓群体。汉初佐高祖定天下的周勃、周昌,西汉初平定吴楚“七国之乱”中的周亚夫均为周赧王的后裔,这是周姓自得姓以来最辉煌和发展的时期。 另一支姬姓周出自周武王胞弟周公旦之后。东周庄王时期,周公旦后裔周公黑肩在朝执政,因对周庄王搞政变失败而被杀,其后代为避难而改姓周。这支主要居于山东曲阜一带,后代默默无闻,不见于史书。 外族基因的融入 第三支周姓源自外族的改姓。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北方地区民族大融合和中国历史上人群大迁移的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和少数民族的大批进入中原,周姓随其他的华北原住居民一起向南方和东南迁移和发展。中原百姓中开始融入了大量的北方民族的血液,周姓中也流入了鲜卑人的基因。北魏献帝之兄的普氏,以及鲜卑姓普屯氏、贺鲁氏等等纷纷改姓周,尤以河南郡望最为著名。随后金时女真人傲国氏,清朝满洲八旗姓周延氏族后来均集体改姓周。这些外族与汉族长期混居后逐渐同化为北方周姓汉族了。 历史上周姓的分布和迁移 宋朝时期,周姓大约有50多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7%,排在第三十位。周姓第一大省是山东,约占全国周姓总人口的20%。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湖南、浙江,这四省周姓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江苏、陕西、四川、河南四省,又集中了22%。全国形成了以湘川、华东和中原为中心的三个周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周姓大约有210余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3%,为明朝第九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的增长速度要快,600年中周姓人口总增加率为320%,净增加了150多万。江西为周姓第一大省,约占周姓总人口的23.2%。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浙江、江苏三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60%,其次分布于湖南、湖北、山东、广东、四川、福建、安徽七省,又集中了30%。南方周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南方和四川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川湘鄂赣、鲁苏浙皖、闽粤三大块周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周姓的分布和图腾 当代周姓的人口已达2500多万,为全国第九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2.02%。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湖南、四川、江苏、湖北四省,大约占周姓总人口的34%,其次分布于河南、浙江、贵州、广东、江西、安徽、重庆、广西、山东九省,又集中了42%。湖南居住了周姓总人口的10%,为周姓第一大省,全国形成了沿长江的省份、豫鲁、粤桂三块高比率周姓区域。自明朝至今600年期间,周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和南方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周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以湘桂为中心,沿长江向四周扩展。川渝鄂湘、浙江、赣皖苏大部、豫东南、广西大部、粤北、海南、闽北、云南东部、内蒙古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2%以上,有的达到4%,以上的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5%,居住了大约58.6%的周姓人口。在黑吉辽、内蒙古东部和中部、豫鲁京津、河北东部、山西北端、陕西南部、甘肃大部、宁夏、青海东部、新疆喀什地区、粤闽大部、台湾、广西南部、云南西部,周姓分布比例在1%—2%之间,其覆盖面积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5.2%,居住了大约38.4%的周姓人口。 周姓的传统文化 郡望和堂号:周姓的郡望有19个之多,汝南、庐江、寻阳、临川、陈留、沛国、泰山、河南、淮南、永安、河间、临汝、华阴、河东、清河、江陵、长安、昭州、武功。周姓的堂号也很多,除了与郡望同名外,还有爱莲、细柳、笃祜等堂号,普遍使用的堂号为细柳堂。 “细柳”堂号典出汉文帝大将周亚夫,周亚夫是汉初名将绛侯太尉周勃之子。时及匈奴犯境,周亚夫、刘礼、徐厉领军分别驻扎在细柳、霸上、棘门三地。一日文帝亲自慰问将士,先上霸上,次到棘门,不先通报,直入营地,无人阻挡。最后到细柳周亚夫军营时,守门军人挡驾,没有将军令不能进入营地,进入营地后也不准跑马,军纪严明,有条不紊。文帝说:“这才是真将军呀!像霸上、棘门那样,一旦遇上敌人,他们的主将不作俘虏才怪哩!像周亚夫这样的将军,他所带的兵,才使敌人无缝可钻呀!”周亚夫为此官升中尉,后迁太尉,直至宰相。 楹联重要的周姓楹联有以下五副: 军推细柳;品合爱莲。 歧阳启姓;绛邑分封。 奋身除害;决策破曹。 雪里寒梅香不冷;春初早韭味常甘。 风高细柳,将军声继蓝田;旌赐素丝,谏议名高锁闼。 家训格言:周姓家训首举明朝大臣周怡的《示儿书》。周怡是广西崇左人,从小胸怀大志,嘉靖年登进士第,为官正直,不畏权豪,著作颇丰,特别是在《讷溪尺牍》中反映了他的思想。《示儿书》多引自《讷溪尺牍》的语句,以其坚定志向、为人准则戒训儿孙,可谓条条是警策之言,句句可师,后人居家处世多以此为典范,影响较大。他主张,为人要有大志,奋大气,存正心,做明事,积厚德,只有这样才是完人。又认为,一个家庭的盛衰不是天定的,而是在于其后人的学与不学,学则盛,不学则衰。提出了“能自损则益,能自辱则荣”,“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等哲理思想。 名人频率和宗族先贤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了周姓历代名人708位,占总名人数的1.56%,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九位;周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1.68%,排在第十一位;周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2.12%,排在第九位。 历史上周姓的重要人物有:西汉汝坟侯周仁、汾阳侯周昌,太尉周勃,名将周亚夫;三国东吴大都督周瑜;唐朝武则天时丞相周允元,宣宗时丞相周墀,画家周昉;北宋哲学家周敦颐,词人周邦彦;南宋大臣周必大;明朝画家周臣,工艺家周翥;近代文学家、思想家兼革命家周树人(鲁迅),中华民国空军司令周至柔;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政治活动家生物学家周建人,散文家周作人,语言学家周祖谟,文艺理论家周扬,京剧名演员周信芳,国际法学家周鲠生。 周姓血型 周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占34.7%,A型占29.4%,B型占27.4%,AB型占8.5%。 郡望:汝南郡,沛国郡,陈留郡,浔阳郡,临川郡,庐江郡,泰山郡,淮南郡,永安郡,河间郡,临汝郡,华阴郡,河东郡,清河郡,江陵郡,长安郡,河南郡,昭州郡,武功郡,寻阳郡,沛郡 总堂号:汝南堂 分堂号:林以文堂,厚德堂,崇德堂,世德堂,细柳堂,爱连堂,承敬堂,爱莲堂,介福堂,新德堂,集义堂,二贤堂,崇本堂,五有堂,永思堂,亦政堂,光霁堂,光霁祠,敦叙堂,怀德堂,忠孝堂,至德堂,志学堂,立本堂,追远堂,宝善堂,叙彜堂,诵芬堂,斐然堂,集贤堂,源远堂,垂裕堂,光裕堂,伦叙堂,全德堂,棣鄂堂,纯德堂,聚气堂,敬思堂,继志堂,承恩堂,维新堂,从善堂,森淼堂,清白堂,存宋堂,有宋堂,玉润堂,福礼堂,继善堂,敦本堂,本仁堂,承志堂,燕翼堂,德馨堂,云锦堂,敦睦堂,敬义堂,报本堂,德星堂,世恩堂,衍庆堂,继述堂,保极堂,雍睦堂,务本堂,世济堂,大本堂,景濂堂,敦伦堂,一本堂,澄礼堂,思孝祠,宁寿堂,萃文堂,思成堂,推本堂,绍廉堂,味经堂,萃亲堂,顺德堂,馀庆堂,惇叙堂,永和堂,渊源堂,大赉堂,惇彝堂,光祖堂,叙伦堂,成德堂,子金堂,昭穆堂,性善堂,齐明堂,汇吉堂,存德堂,寿德堂,礼源堂,肇庆堂,太极堂,汲古堂,敬宗堂,种杏堂,三桂堂,馀积堂,临川堂,享祀堂,亲仁堂,遵训堂,濂源堂,笃兴堂,肇岐堂,六顺堂,笃祜堂,敬爱堂,善述堂,濓溪堂,祥集堂,笃亲堂,亲睦堂,锡类堂,敦厚堂,兴仁堂,兆云堂,三元堂,文保堂,邑秀堂,元善堂,绳武堂,睦族堂,重兴堂,教稼堂,用里堂,竹桂堂,佑启堂,棣华堂,三德堂,忠厚堂,亲亲堂,月岩堂,斯文堂,同爱堂,丛文堂,豫顺堂,秉德堂,秉礼堂,笃本堂,绍兴堂,霁光堂,文美堂,罗焕堂,文盛堂,仁义堂,拱福堂,鹤在堂,泉源堂,焕文堂,孝思堂,思永堂,平园堂,兆安堂,尊让堂,笃志堂,笃至堂,笃厚堂,少溪堂,平国堂,明经堂,笃庆堂,思孝堂,著存堂,植莲堂,平恕堂,延兴堂,重厚堂,和义堂,青秀堂,仁厚堂,柳营堂,会文堂,存著堂,芳泽堂,三旌堂(共184个) 馆藏堂号:崇德堂,世德堂,光裕堂,敦本堂,敦睦堂,报本堂,务本堂,馀庆堂,文盛堂,敦伦堂,孝思堂 谱籍:河北,山西,辽宁,上海,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陕西,台湾 可查家谱总数:1222种 可查名人家谱:周大猷,周大经,周之宦,周之冕,周之麟,周子义,周仁则,周六景,周文煜,周必大,周邦彦,周吉士,周光镐,周行已,周全德,周汝钧,周汝登,周安,周芹,周芳,周助澜,周孚先,周甸,周武略,周茂源,周述,周尚文,周旻,周季琬,周金然,周采,周念竹,周宗彝,周垣,周南,周思洛,周炳谟,周洪,周洪谟,周祖唐,周恩来,周造,周效中,周益,周家俊,周家伟,周家楣,周乾,周副,周盛,周处后,周国彩,周敏中,周旋,周启才,周启祥,周堪赓,周朝孚,周朝聘,周朝宾,周凯,周智亮,周智祥,周策,周奠维,周渊,周嶅,周钺,周源,周际华,周静庵,周铨,周凤翔,周广业,周荣礼,周震,周德闾,周颍,周澳,周学熙,周懋泰,周矶,周锷,周应期,周馥,周俨,周鉴,周灵 堂号典故: 细柳堂:汉文帝六年冬,匈奴六万兵马犯汉。汉文帝令周亚夫驻兵细柳(今陕西咸阳)。几日后汉文帝御驾亲往劳军,走近军营,只见甲兵森严,个个持刀执戟,张弓挟箭,如临大敌。当令门岗传报时,营兵却直挺挺地站着纹丝不动,并喝令车驾停住,说:“军中只闻将令,不论宫律!”由此可见周亚夫制军严谨。 爱莲堂:哲学家周敦颐,一生清正廉洁。他一生最爱莲花。他把莲花比成君子,夸它虽然从污泥里钻出来,但一尘不染,虽然整天在清洁的水里洗濯,但一点儿也不妖艳。它的香又清又远,它的直不会发枝或拖秧,我爱它这君子的品质。 附: 绩溪县三雕博物馆位于周氏宗祠内,该祠始建于明代嘉靖年间,清乾隆34年至41年曾扩建大修,1994年又重修,现存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它由影壁、门楼、回廊、庭院、正厅、厢房及后进奉先楼七大部分构成(后进的奉先楼于文革期间拆除不存)。门楼为重檐歇山顶建筑法式,八只大戗角腾空四射,大小鸱吻相视无言,脊部花砖透雕竖砌,无数脊兽昂首站立,使周祠显得分外古雅、幽秘、诱人。 此馆除周祠本身各建筑部位上的许多珍贵的砖、木、石雕艺术品和历史文物外,通过近六年的筹备,又在社会上征集了大量的明、清时代的砖、木、石雕精品,充实和丰富了馆藏内容,使许多中外游客为之一惊和大开眼界。尤其是石雕制品不但数量之多,而且雕刻精美;花鸟草虫,有翻飞打斗,也有说爱谈情,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石雕艺术殿堂之美称。同时也是名符其实的三雕博物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