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艺术瑰宝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的民间杂技———苦水高高跷,经几百年演变,苦水街高高跷由原来的两三尺增至现在的三四米。 在永登县苦水街,有一种高跷,其高度达到3米多,足有一层楼房那么高,因此,人们把这种高跷叫作高高跷。苦水街高高跷表演艺术是当地一门祖辈相传的民间表演艺术,也是农历二月二龙抬头社火中一个传统的保留节目。表演者穿上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剧中人物的脸谱,拿上道具,踩上高高跷,排成长队,在太平鼓队强大阵容的引导下上街表演。它的表演历史极为悠久,相传从元末明初就已开始,其起源历史距今已经有700余年。 永登县苦水镇苦水街至今还保留着古老而独具特色的高高跷傩社火艺术,这种傩社火共举行4天。第一天正月三十迎接高高跷天神;第二天傩社火表演队练踩高高跷,分配角色,有天将、神帅、王朝、马汉等;第三天高高跷傩社火出街游行,场面十分热闹;第四天是苦水街闹高高跷傩社火收场之日,此日下午要举行倒幡杆与倒踩表杆仪式。 1、苦水高高翘历史溯源 苦水高高跷也有一个有趣的民间传说:在苦水街东,有一道岭叫长山岭,形象酷似一条巨龙。在明代以前,这里和大通河流域一样,山清水秀,绿树成荫,相传元末时期,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途经苦水时,发现长山岭是一道长龙,当即斩断了龙身,赶走了龙魂,至今长山岭还有"斩龙岘"的地名纪念此事。刘伯温斩断龙脉后,长山岭和整个庄浪河流域的绿色植被就枯萎了,成为荒山秃岭。苦水街的人们为了记住这一历史悲剧,盼望龙魂回归,龙体合身,让长山岭和庄浪河流域重披绿装,就从元末明初开始兴起了二月二闹社火的习俗。而苦水高高跷也就是从那时起逐渐形成的。 2、苦水高高翘的特点 苦水高跷的突出特点是它的高。一般在9尺到1丈那么高,也就是说有3米多高,加上表演者的身高,苦水高高跷可达4.7米-5米。制造高跷的材料,是上好的松木,脚蹬用柳木。高高跷表演连演3天,每天都有5万-6万人前去观看,场面极为热闹有趣。 苦水街高高跷主要以传统秦腔本戏为主要表演内容,表演时表演者穿上传统的戏剧服装,画上秦腔居中人物的脸谱,拿上道具,排上长队,凌空飞舞,充满刺激。踩高跷的人数多少,由剧中人物多少决定,剧中人物多,踩高跷的人就多,人物少,踩高跷的人就少。传统中踩高跷都是男子的专利,而现在,苦水街的青春女子也加入踩高跷的行列,给这个苦水高高跷增添新的色彩。 3、高高跷的传承和现状 苦水高高跷是一种祖辈相传的民间表演形式,从它产生至今,基本上没有文字记载,没有相关的历史资料。居住在当地的农民世世代代祖祖辈辈口传心授,自娱自乐,但是没有谁去记录、挖掘、整理、采访报道这种极为独特的民间艺术。直到2001年和2002年,由苦水籍词曲作家杨昭亮经多年研究创作的电视音乐片《千禧龙抬头在乡村》和《龙抬头乡情》才对苦水高高跷作了生动的介绍,苦水高高跷才有了正式的文字和音像记载,并且在国内外产生影响。2004年7月,苦水街高高跷在首届兰州市农民艺术节上亮相表演,永登县和苦水乡拨款1.5万元予以支持;2005年春节期间,苦水街高高跷在甘肃省精品社火表演兰州赛区获得表演特色奖。近期,美国德克萨斯州有意邀请他们去美国表演。 目前,苦水街能够表演高高跷的人多达上百人,且以二三十岁的年轻人居多,真正挑大梁的则是一些初高中学生。每个高高跷好手都是从小小年纪练起,先踩小高跷,熟练后,在练踩4尺至5尺的中高跷,到了十六七岁练踩八尺到丈二的高高跷。这个过程是不断淘汰,金字塔式的发展过程。要练就踩高高跷的绝活,首先要有强健的身体,不然,身上要穿服饰,两腿要提起20多斤重的跷腿,行走表演三个多小时,那怎么行!其次,从练踩小高跷开始,就要掌握方法要领,这就是:松紧合适绑跷腿,沉稳踏实不慌张,胆大心细迈步稳,用劲挺腰目远望。 但是,苦水街的高高跷毕竟是一项充满刺激的高难度、危险性较大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尽管不愁后继乏人,但面临的问题很多,比如,高高跷艺术资料的挖掘整理、表演者的人生保险、表演道具服饰以及场地等,这都需要民间、政府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