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丝绸向外传播的时间很早,可追溯到公元前五六世纪。因为在西德南部斯图加特的一个公元前500多年的古墓中,发掘出的人体骨骼上有中国丝绸衣服的残片;在前苏联阿尔泰北麓的巴泽雷克公元前5世纪的古墓群中,也有很多中国丝织物出土。欧洲人在公元前4世纪时,也是通过丝绸开始认识中国的,当时希腊史学家克泰夏斯在他著作的《史地书》中用“塞里斯”(seres)一词来称呼产丝的国家。希腊文里“ser”是丝的意思,“seres”原意是“制丝的人”,以后引申为“丝之国”,指的就是中国。不过在公元前的很长时间里,中国丝绸向外输出的数量极为稀少,据西方史书记载,古罗马的凯撒大帝(公元前1世纪)有一次穿着一件中国丝袍在剧场看戏,在场的王公大臣面对那光彩华丽的丝绸,一时无心看戏,把目光都集中在皇服上,称羡不已,认为是神话中“天堂”里才有的东西。连皇亲国戚对丝绸都如此少见多怪,可见那时丝绸在欧洲是如何的珍稀。这种现象直到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开通以后才逐渐得到改变。 这条路大规模的、完整的开通是在汉武帝年间。当时匈奴征服了许多西域(西域是汉代对新疆、中亚、西亚直至地中海一带的称呼)小国,将汉王朝西去的道路堵死了。汉武帝出于军事和经济目的,认为有必要打通西去之路,于是派历史上著名外交家张骞出使西域。 公元前138年,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率领100多人,历尽艰险,回到长安时仅剩两人,费时13年。张骞在出使的10余年间,掌握了许多西域国家的军事和经济情报,通过对这些情报的分析,汉武帝下定了打通西去道路的决心。公元前119年,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组织了庞大代表团,带牛羊一万头、金币丝帛“数千巨万”作为馈赠的礼物。这次出使以及随之进行的军事行动,获得巨大成功,打通了西去的道路,使汉王朝和西域各国开始交往,也使中原精美的丝绸和其他物品源源不断地输送到西域各国。这条路以后又经中外人民的共同开拓,成为一条横贯亚洲大路的贸易通道,并因有大量的中国丝绸经此路西运,被中外历史学家称之为“丝绸之路”。 其实古代“丝绸之路”路线并不固定,也非一条,其主要路线:东起渭水流域,向西通过河西走廊,在敦煌分成两路,或经今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北面的通道,在疏勒(今喀什)以西越过葱岭,更经大宛(今乌兹别克共和国境内费尔干纳盆地)和康居南部(今撒马尔罕附近)西行,或经今新疆境内塔里木河南面的通道,在莎车(今莎车县)以西越过葱岭,更经大月氏(今阿富汗和田)西行,以上两路会于安息(今伊朗),然后向西经条支(今伊拉克、叙利亚一带)到达大秦(即罗马帝国)。主丝路全长7000多公里,道路条件极为艰苦,罗马历史学家佛罗鲁斯在他的史书中说,从中国到罗马,“须行四年方能达也”。其支线有从长安到兰州,再折向西宁,沿青海湖北岸,穿过柴达木盆地到达西方;亦有由中国南部经四川,青海往西去;亦有从四川、云南经缅甸南部,再利用海道西行;亦有经中亚转达印度半岛各港再由海道西运等。 除上述道路外,古代还有一条海上“丝绸之路”,这条路也是汉武帝派人开通的。当时中国海船带了大批的金银、土产和丝绸,从今天雷州半岛的徐闻和广西的合浦出发,途经都元国(今越南岘港)、邑卢没国(今泰国叻丕)、谌离国(今缅甸丹那河林)和夫甘都卢国(今缅甸卑谬),航行到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今印度康契普拉姆),然后,从己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返航,途经皮宗国(今印尼苏门答腊)回国。这条海上通道,在唐代以后西去的陆上通道逐渐衰落后,成为我国对外贸易的主要商路。 “丝绸之路”不仅是中国丝绸、外国珠宝的物质交流之路,更是东西文化技术的交流之路,它对改善和丰富东西方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对整个人类的文明进程,影响极为深远,难怪有些学者把“丝绸之路”比喻为世界历史展开的“主轴”,世界主要文化的“母胎”和东西文明的“桥梁”。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