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拉弦乐器制作师曹荣:一把二胡百道工序

http://www.newdu.com 2017-12-21 东方早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上海民族乐器一厂1980年7月出生于上海闵行颛桥,1997年1月份,入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成为一名拉弦乐器制作师,制作二胡琴筒。1997年11月左右,被调派负责单件乐器制作。1999年曹荣获得中国民族乐器(二胡)制作大赛工艺优胜奖、音质优胜奖;他用新材料试制成功的“透明二胡”,获得国家专利;
    早报记者 徐燕倩
    实习生 林子涵 黄文颢
    在繁多的中国民族乐器当中,按照结构造型、演奏方法,可分为吹、拉、弹、打四个大类。四类中的“拉”,即拉弦乐器,古代称之为“胡琴”。
    拉弦乐器的制作尤以二胡为典型代表,逐渐随着地方戏曲的发展,衍生出各式各样的拉弦乐器。与此同时,对拉弦乐器的结构改良以及制作生产日趋完善,拉弦乐器制作师的手工技艺也日益精进。
    作为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拉弦乐器制作师,曹荣正是这样一辈传承者,通过手与耳的磨练,使得二胡这一民族乐器制作技艺得以代代相传。
    从“人工”流水线到单件制作
    和想象中小规格民族乐器制作间不同,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作为各类民族乐器的综合性生产厂家,乍一看像是整座颇具规模的“流水线”厂房。从堆叠的原木木板,到形形色色的木材切割机,厂内的环境赋予的似乎是“量产”特有的“短、平、快”气息。
    然而这样量产的乐器厂里,也有与“流水线气息”截然相反的单件乐器制作师——身着统一蓝色工人短袖衬衫的38岁拉弦乐器制作师曹荣,正坐在二楼车间内的一张高脚板凳上,定睛聚焦于自己那张长约4米的工作台,左手把着胡琴琴筒,右手握着锉刀,按照琴杆一端的粗细扁圆,不断轻巧摩擦筒顶前部孔洞的形状,逐步调整至恰到好处。
    “我们的乐器制作流水线,并不是说机械化的流水线。指的是各个琴的部位由专门的人来制作,就算用到机械,也都是一些切割、鞔皮的工具,仍然需要人工操作,大部分保留着最原始的人工制作。”根据上海乐器一厂相关负责人介绍,乐器制作之技艺仍然不能靠完全机械化代替,而必须是经由人手制作完成。
    “胡琴制作师分成两种,一种是在流水线上重复操作某个步骤,另一种是从选料到装配,负责整制胡琴的制作师,我现在属于后一种。”曹荣起身将身后叠起的大木箱逐个抬起,木箱内放着排列整齐的二胡琴筒和琴弓,“这些都是我做好的,需要最后把它们拼装起来。”
    同大部分厂内民族乐器制作师的经历相似,1997年1月,曹荣初中毕业,抱着趁早就业的想法,去上海乐器一厂面试,随即被录用。由于没有任何木匠功底和音乐基础,意外被录用的他将这个机会看作是弥足珍贵的,入行学习手艺也成为了一种责任。“我是这么想的,既然被安排做这个行业了,我就认认真真地去做好它。”
    日复一日,十个月后的他,已经能够较好地完成工作,正式调出流水线,成为了一名单件制作师,负责一把二胡从入料到拼装的整个制作过程。
    “我的满足感来得非常简单,我觉得我花心思做出来的东西,每一把去调试好,出来的是好琴,我心里是比较高兴的。”曹荣笑道。
    制琴需多年的听觉手感“二胡部件很多,制作要经过百道工序,从主要部件来看,二胡由琴筒、琴皮、琴弓、琴弦等组成。”曹荣边摆弄手头未成形的木板,边解释琴筒的制作技艺,“从下料到装配,一般完整一套工序下来,非常耗时的,一个月做不了几把二胡,非常耗时。”
    曹荣坦言,制琴最难的却不在于那一道道繁琐的工序,而在于每一把琴的装配并没有可以参照的标准,凭的都是制琴师多年的听觉与手感。不仅要拿捏精准,还要守衡把度,破费思量。“老一辈的制琴师,弹一弹用来制作琴皮的那块皮,就知道这把二胡将来发出来的最佳声音会是怎么样的。”
    由于二胡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因地而配,不同的地域对琴的制定都完全不一样。例如北方寒冷干燥,需要皮质稍紧,才显得嘹亮,而南方潮湿温润更适合皮松,音质才清脆。而且,在同一地区,室内或是室外、演奏《赛马》或是《二泉映月》对琴的要求都是完全不同的。这些由不同因素带来的效果呈现,琴师都要考虑得当。因此,制琴师的耳朵还用于分辨为了满足不同演奏者对于胡琴音色的要求。
    曹荣表示:“一名成熟的乐器制作师需要经过数十年的修炼,才能掌握一种手感。”
    优秀制琴师的缺口变大
    与一些传统技艺的发展现状相似,优秀二胡制作师也面临极度短缺的状况。
    “去乐器一厂面试前为止,我根本雕不出来一件像样的东西,说实在的当时心里一点把握都没有,没有任何音乐基础。”出乎意料的是,在面试过了几天后,曹荣很快就接到了录取通知,“我后来才知道,厂里太缺年轻人了。”
    他回忆道,当时一起入行的同龄人约有30人,留存至今的只剩一二。“我已经算是厂里的"年轻人"了。优秀、有经验的制作师流失应该是挺严重的。相对我那个阶段来说,学这个的东西的人比较少了,相对来说热情没以前高了。”
    这样年轻人短缺的现象出现在曹荣刚入行时的1997年,近二十年过去,优秀制琴师的缺口似乎愈来愈大。“和所有国有企业的人才问题相同,分析起来,原因可能有两个,首先是年轻人太过浮躁了,其次是制琴师的收入没有拉开差距。”一名乐器制作业内人士指出。
    依照历年的规矩,入行拉弦乐器制作师的工具和行头都得按照师父的要求,自己亲手打造。一来机器制造的和外面买的始终不顺手,即便是借同事的用起来也没感情;二来,师父是希望新人们从一开始就多动手,这样习惯养下来,看见什么都想试着做做看。制琴就和与人打交道是一样的,多沟通才不显生疏。曹荣也一直把这两点当作自己带徒弟的方式,无论是学徒还是实习生,都得让他们先打造一套属于自己的工具,既练手又长记性。
    “但现在招进来的人,有这样的耐心亲手制作工具的人越来越少。这意味着没有人愿意静下心来,没有这样的年轻人了。”曹荣认为,以手工为主的制作技艺,等于大部分需要靠一己之手掌控,而手是需要长时间不间断操练的,“手工的东西你不知不觉就掌握了,你急是急不来的,有一个过程,特别是我们制作乐器,靠一两年,哪怕是五六年也好,你掌握的东西也是很少的,你只有在工作中不停地去反复,有可能是同一件乐器。”
    说到这里,曹荣突然停下手中的竹弓,调试琴声戛然而止。
    “这一行的传承,就是把从师傅手里学会的技艺,加上自己学会的技艺,一同教给下一个来者。”他边调整琴码边轻轻地叹了一口气。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