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村,坐落于武夷山闽越王城遗址北侧,傍闽越王城而建,也因王城而得名。村口门楼上的“古粤”砖雕,字体古朴苍劲,显示着城村与城址的深厚渊源。有位文史专家曾评价说:武夷山能于1999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城村以及闽越王城遗址是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此,2007年,城村被评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 11月22日,在城村年轻的文化协管员刘秀骞的陪同下,记者徜徉于城村的主街、小巷、宗祠,试图叩问古村绵长的脉搏,聆听古村历史的回声。 悠久的历史 城村有农户500余户,2500多人,大多以种水稻、做茶叶等传统农业为主。据考证,目前村内的居民原种族都不是越族人或越人的后裔。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平定闽越时,闽越王城毁于战火,居民被强令迁徙往江淮之间,城村这块古老的土地也因此荒芜了数百年。城村古村的历史大致为始建于隋唐,兴起于宋元,繁荣于明清,败落于民国之际。当村落的开基始祖来到这块土地落籍卜居时,显然对城址的时代和族属有所了解,于是以古城居民的族称作为村名,昭示后代村庄是建在古粤(越)人营建城邑的土地上,是为“古粤城村”,世代相传,直至今日。 现居村内的村民以林、李、赵三姓为主,从他们分别保存完整的清代宗谱--《长林世谱》、《李氏重修家谱》、《赵氏宗谱》中得知,三姓都是中原望族。林氏号称“九牧林”,为商代名臣比干之后;李氏系唐高祖李渊的后裔;赵氏则是大宋太宗长子楚元佐的子孙。他们的祖先原居中原地区,因避战乱,先后由东晋、唐末、宋末辗转入闽,落脚于此。 秀美的村落 城村坐北朝南,总面积约40公顷。建在武夷山脉与崇阳溪水系交汇聚结的平衍之处,一改古城建在丘岗之上高台建筑的秦汉风格,形成山水严密、护风聚气的风水格局。“前有锦屏高照,后有青狮托背,左有宝盖桑麻,右有铜闸铁闸。”这首民谚形象地概括了城村山围四面、水绕三方的天然完美的中国风水图画。 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城村自古农业发达,手工业兴旺,人口稠密,同时交通方便,是历史上中原进入福建的水路交通要冲,昔日商客云集,仕子常临,货物集散,商业繁荣,为闽北通商大埠,夙有“淮溪首济”、“潭北名区”、“北方重镇”的盛名。如今保留下来的村庄格局和文化遗存,正是城村当年经济发达的象征。 在千余年漫长岁月中,历代城村村民和各地的能工巧匠,共同创造出城村这座融自然美、人工美、社会美于一体的聚落环境。“井”字形的主街,蜿蜒交错的36条小巷,几十口古井、风雨亭、渡口,周全的宗祠、神庙等完美的社会设施体系,充满亲和、淳朴的环境氛围,是中国村落环境传统文化的体现,是明清时代的一个缩影。 漫步于城村的大街小巷,那夯土墙、古宅、鹅卵石路面、聚散的人群、古朴的地方语言,无不浓缩和流淌着宁静、安详、和睦和亲切,透露的是闽北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 精美的建筑 城村内以家祠为代表的稍有规模的民居,都高悬堂匾、楹联。大多为一进式三合院。形态各异的砖雕门楼,外观古朴,却体现着家族的声望和地位。厅堂立柱采用老油杉,屋内不施油漆,保持着原本木色。青石台阶,方砖铺地,天井院落架着高大的石制花坛,上有兰花,下有石水槽。明清时代的桌椅家具,古色古香的装饰布置,围桌而聚的茶友邻居,古朴而沧桑的意境从青瓷茶碗和淡淡茶香中飘散开来。 城村的平面布局,有三十六街、七十二巷之称,现存明清时期的坊、亭、庙、祠堂和众多民居等古建筑点缀其间,使村落保留着浓郁的明清时期的街容巷貌。古建筑上的石雕、木雕和砖雕丰富多彩,琳琅满目,使建筑艺术和装饰艺术达到完美的统一。 城村古民居的建筑风格与皖南、江浙一带较为接近,多具徽派特点。城村石、木、砖雕图案的装饰纹样十分丰富,内容主要有字符、锦纹、杂宝博古、人物神祗、动物花草等几类。画面往往采用借代、隐喻、比拟、谐音等手法传达某种寓意,例如:借松代寿,借牡丹代富贵,借南瓜石榴代多子;以羊隐喻孝,以“暗八仙”隐喻祝寿;以荷比拟品行清廉;以蝙蝠谐音“福”,以鹿谐音“禄”等等。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将这些饱含着中国文化精神的画面和表现形式定格在与之生息相伴的砖雕、石雕、木雕图案中,让世人进出瞻仰,日日激励,代代相传,数辈不忘祖先遗愿。 淳厚的遗风 闽北素有“闽邦邹鲁”、“理学明邦”之称,朱熹在闽北传道授业,创立并传播闽学40载,对闽北良好社会风尚的养成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城村人深受理学影响,养成了知书达理、崇礼守信、勤劳节俭的人文性格。 城村一直是个长寿村。“百岁坊”牌楼,矗立在村口,楼坊分三间开,以十二根圆木柱支撑,分上、中、下三层抬梁,每层抬梁由六叠船形斗拱构成,斗拱上绘碟形朱斗绘,十分壮观。在“百岁坊”的门坊两边还留有象征着长寿的四方寿桃石。在坊的西面悬挂着“圣世人瑞”匾,从边上提着的“钦差督理粮饷带管建南道福建布政司左参政魏时应”可知当时的赠送者。在坊的东边悬着“四朝逸老”的匾额,下款“巡按福建监察御史李凌云;赐进士第中宪大夫建宁府知府马关献、赐进士第文林郎知建阳县汪文标合赠”。 据匾额上所提之名和村中赵氏家族宗谱可考,城村“百岁坊”约建在明朝万历45年(1617年)。因城村村民赵西源老人逾百岁,经神宗下旨钦建,地方官员监督而建成,距今约有四百年。时至今日,村中村民婚娶之时,仍有抬新娘过“百岁坊”以增福寿的习俗。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