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木顺(左)和张阿林交流“南明筝”弹奏技巧 “用百年前的‘南明筝’演绎古曲是什么感觉?”7月6日,在诏安县南诏镇中山西路321号“张阿林诊所”,当记者提问时,“南明筝”的拥有者张阿林愉悦道:是一种与先贤对话的感觉。 一年前,记者有幸结识了张阿林,并在他家见到筝码遗失、筝弦残缺、筝面严重变形的“南明筝”。据漳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相关专家考究,南明筝(亦称:闽南筝,南筝)和河南筝、山东筝、客家筝、潮州筝、武林筝是同源分流,都出始于古老的秦筝,是中国古筝流派之一。这种民间器乐演奏形式最突出的特点是,以古筝作为主奏乐器,领头定拍,尤其在诏安县最为讲究。由于年代久远,会修复该种乐器的巧匠不多,如何复原张家祖辈传承下来的这床百年乐器,一直是让张阿林揪心的问题。 之后,记者通过多番寻找,漳州市闽南筝研究会张木顺决定接下修复“南明筝”的工作。几经周折,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摸索,张木顺终于让残缺的“南明筝”复活,并于7月6日亲手将筝还给张阿林。 “第一次看到这床残破不堪的‘南明筝’,我对能不能修复好它没有十足把握,但那份对‘筝’的热爱,让我还是决定一试,所幸不负众望,终于复原它。”谈起修筝过程,张木顺一脸感慨。通过交谈,记者才意外得知,真是巧合,其实张木顺少年时就痴迷“张家筝”。 原来,张木顺出生于诏安,儿时对古筝很着迷,当时较有影响的是“张家筝”。一次偶然的机会,就读五年级的他到张家做客,恰逢张阿林的堂兄张学海在演奏古筝,张木顺年少的心被揪住了。人回到家,心却没有回家,还沉浸在古筝的余音中。后来,张木顺于1993年考入厦门大学艺术教育学院,刻苦学习古筝的演奏技巧。近年来,他又迷上古筝的结构与制作工艺。在接下复原“南明筝”的活后,为复修旧筝,张木顺开启了两岸寻筝之旅,一次偶然的机会,金门地区古筝爱好者吴先生告知他,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漳州的“南明筝”就随郑氏军队及经营的海洋贸易往来带到台湾,播及东南亚地区,目前在台湾南部还有乐器厂在生产“南明筝”。 “虽然找到还有在生产‘南明筝’的厂家,基本材料也有保障,但如何保证它的音色,才是重中之重。”张木顺说,如今的古筝很多都是十八弦,而“南明筝”是十六弦,要完整如初,就必须一步步从历史深处拾起。在一年的时间里,他或访民间制筝大师,或与高手恳谈“南明筝”艺术特色上迥异,探寻出十六弦筝的形制及其形成的独自特色。从修筝的框板、面板和底板,构成人字形的弦马及弦柱等一一入手,从选材、切割、打磨,到抛光、上漆、雕刻等,都是通过查询历史典籍,严格秉承传统规制制作,靠手工完成所有工序。“如今,张阿林手中的‘南明筝’已复原,接下来,这种盛于明朝永历年间的‘南明筝’制作工艺,将成为漳州市闽南筝研究会的研究方向和我未来发展的目标。”张木顺说。记者邹挺毅文/图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