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电影《钢的琴》里,下岗工人为了女儿的音乐梦想,用钢铁造出了一架钢琴。 现实中,今年49岁的武汉男子张毅因为儿子喜欢古琴,于是用两年时间斫出三张古琴,并获名家认可。 而他,是个离婚多年的单身父亲,是一个打零工度日的下岗者,还是一位听力一级残疾的残障人士。 从小耳濡目染 祖传斫琴技艺 儿子奏琴的时候,张毅欣慰地坐在一边,心里无限满足。儿子和琴都是他最得意的作品。 这是常青花园一栋老式住宅的顶楼,约80平方米的小两居,墙壁斑驳,家具陈旧。唯有墙上挂着的书法条幅,厅里摆着的根雕作品,显示出主人的艺术志趣。 琤琤的琴声从儿子张弘远指尖下溢出,15岁的少年此刻神采飞扬,完全忘记了学业的紧张和烦恼。 “过去这两年我一直觉得,老爸做出来的,无非是一个挂在墙上像古琴的东西。”张弘远不好意思地笑了。有听力残疾的父亲,两年做出三张音色优美的古琴,并获专业人士的认可,这显然超出了他的想象。 张毅则认为,儿子爱上古琴,似乎冥冥中有天意——斫琴是他家祖传的技艺。他的祖父解放前就有斫琴手艺,小时候他在家见到了祖父留下的斫琴工具;他的伯父当年以髹漆为业,在汉口友益街开作坊给琴或其他物品上漆;他自小就被父亲教着背一些斫琴口诀:“要知依山路,江深海亦阔,腹中多曲峻,此处切记牢……”同时,父亲也常在家做木工,这是斫琴的初步技术,张毅也耳濡目染学会了一些相关技巧。 网上购的琴音色差 听障父亲自己斫琴 年轻时,张毅在武汉市自来水公司工作,1989年在工作中出现意外,后来听力慢慢下降。几年后他办理内退,去外地寻了一份不错的工作。2003年,妻子提出离婚,他只好回到武汉,一边照顾儿子一边打零工。如今,家里的收入就是他的内退工资和低保,加起来一个月1000多元;而且他已是听力一级残疾,一刻也离不开助听器。 几十年来,张毅既没有斫过琴,甚至没有学过任何音乐知识。看上去,这个残缺之家和古琴已经很难有多少缘分。但事实的发展并非如此。 上小学时,儿子体质较弱,医生让他站桩调理声息,同时听听轻音乐舒缓情绪。张毅无意中为他放了首古琴曲,结果他慢慢迷上了。2011年儿子上初中后,张毅为他报了个古琴辅导班,一堂课几百元他也咬牙坚持,为此不得不动用以前工作时的积蓄。 2012年,儿子突然告诉张毅,他想用压岁钱买一张古琴,并说自己在网上看了很久了。张毅没有反对,很快,一张3000多元的古琴来到了家中。不过这是流水线上下来的产品,音色不佳,辅导班老师说,好的古琴必须用手工制作。而一张手工古琴从五六千元到几十万元价格不等,不是张毅所能承受的。 手工制作?斫琴?张毅脑海里突然划过一道闪电。他觉得,一辈子在等的就是这个机会。 买不起梧桐和丝弦 就用上杉木和钢弦 ![]() 在张毅看来,自己斫琴并不是不可能的事:基本原理,他从小背了不少口诀;面板和底板造型,他从小有一定的木工基础;髹漆,他的伯父虽然不在了,但伯母可以传授技艺;上弦调音,虽然他不懂音乐,但儿子可以帮忙。事实上,斫琴最需要的也许不是技术,而是耐心和时间,内退在家的他更不缺。 在床底下和角落里,张毅找出了斧、凿、刨、刷等各项工具,准备开工。第一步是找合适的木材,古琴需要百年以上的旧木料来做材料,并不好找。他曾经跑到江西婺源,看到那里的老建筑十分眼红,“但人家没有拆的打算,看了也白看。”他还托一些远在福建、贵州的朋友物色木材,可是上万元的梧桐木他用不起,最终只觅到一些几百元的杉木。至于琴弦,几千元一套的蚕丝弦他同样用不起,只能用钢丝弦。 斫琴工作十分繁琐,有8个主要步骤:选材、造型、槽腹、合琴、髹漆、定徽、安足、上弦。每一步中又有多个环节,其中最繁琐的髹漆,包括灰胎、研磨、螺钿、上漆、退光等多道工序,有时一道工序就要等好几个月。斫琴的工具也十分讲究,伯母告诉张毅,最理想的漆刷是用女孩子的头发制成的,为此他专门去理发店收头发。一些小时候记下来的口诀,张毅并不完全理解是什么意思。靠上网查询和向人请教,他获得了许多知识。 两年斫琴感动儿子 名家弹奏后给好评 对父亲每天的忙碌,张弘远十分感动,去年他曾写了一个条幅赠给父亲:“大爱无言,大音稀声。”他说因为做作业,自己每天都是晚上十一二点才睡,而父亲总是比他晚睡一个小时,“他怕我趴着睡了,总是过来帮我翻身。这两年他老得好快。” 不过,对父亲斫的琴,张弘远也没抱太大希望,“实在做坏了,就当是件装饰品挂墙上吧。” 今年10月,张毅终于完成了最后一道工序,忐忑地将一张油漆还未干透的新琴放在儿子面前。儿子一拨弄,大为震惊:泛音幽雅空灵,散音深远厚重,按音细腻柔润,音色远胜流水线产品。“网上买的琴,弹出来的是弦的声音;我爸做的琴,弹出来的是木头的声音。” 此后不久,三张古琴全部完成。上弦时,戴着助听器的张毅,仔细品味每根弦音色的好坏;而音准他并不太懂,只能在儿子帮助下进行校正。 有了自己的琴,父子俩经常参加一些琴界的雅集,并得到了业内人士的好评。张毅户口所在地硚口区,正打算将他的古琴制造技艺列入第四批区级非遗名录。 昨天下午,在记者陪同下,张毅父子俩背着两张琴来到武汉音乐学院,到古琴名家丁承运家中拜访。丁教授亲自演奏后表示,琴造得很不错,达到了专业水准,“尤其是髹漆十分出色。” 不盼儿子靠琴吃饭 考虑斫琴出售养家 ![]() 如今,被挂在墙上充当装饰品的,是那张网上买来的琴。张毅说,斫琴的难度在于过程繁琐,大大小小两三百道工序,一个细节也不能马虎。“做琴一定要用心,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待它,最后出来的琴一定是好琴。工厂里赶时间做出来的琴,怎么能有这样的音色?” 已经上高一的张弘远,学习压力越来越大,练琴的时间也没有初中时多了,弹琴更多是为了放松情绪。对儿子,张毅很少管束,“他成绩一直很好,不需要我督促。去年我说你要想上好的高中,就得靠自己,因为我没钱,他果然考上了。” 张弘远说,他学古琴纯粹只是业余爱好,将来并不打算靠它吃饭。对此,张毅也看得很开,他说自己不会像许多爸妈那样望子成龙,也不会把自己未竟的梦想压到下一代身上。“因为他喜欢古琴,我就动手做,没有太复杂的想法。”张毅说,“我不要求他将来在这方面有多大的成就,甚至也不要求他事业有多成功,只要他快乐幸福,有一定的自我修养就行。” 在得到名家好评和指点后,张毅自信能交出更好的作品,“以后,不盼儿子靠琴吃饭,但可以考虑斫琴出售来养家糊口。”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