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葫芦丝的起源没有资料记载,已无法考究,仅能借鉴的是流传民间的故事传说。传说有喜剧的、有悲剧的,但都有一个共同点,与爱情故事有关。 (1)在德昂族广泛流传的古老爱情悲剧故事《昆撒乐和欧比木》,对葫芦丝的起源作了描述。 古代的德昂族寨子里有一个叫昆撒乐的小伙子和一个叫欧比木的姑娘,他们从小一起长大,青梅竹马,情投意合。昆撒乐会用树叶、竹叶吹奏出美好的音乐。由于叶片会干枯,难以保管,昆撒乐就用薄薄的铜片代替叶片,并把薄铜片放到细竹筒上吹。后来,竹管被虫蛀出一些小洞,吹奏时用手指按不同的洞眼,竹管发出的声音就会变化,再套上葫芦,声音更悠扬了。就这样,昆撒乐发明了“毕格宝”(葫芦丝的德昂语名称)。 昆撒乐常常在劳动之余吹起“毕格宝”,欧比木一听到乐声,就会来与他约会。但是,欧比木的父母嫌昆撒乐家境贫寒,不愿将欧比木许配给昆撒乐,便悄悄的在深山老林里盖了一间小吊楼,将欧比木藏到小吊楼里,不让他们见面。 昆撒乐是个有骨气的小伙子,决心外出去挣钱,娶回心爱的姑娘。欧比木一个人住在吊楼里,天天思念心中的情人,泪水把眼睛都弄花了。 一天,欧比木见地面上有脚印,以为是昆散乐来过,就把梯子放下,等待心上人的到来。哪知吊楼附近的脚印竟是老虎留下的,晚上饿虎顺着梯子爬上吊楼,把欧比木吃了。 昆撒乐在外地拼命干活,节衣缩食,攒得了许多银子,赶回家。他找到小吊楼时,发现心上人已不在人间,悲愤不己,钻进深山将老虎杀死。 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他就会用“毕格宝”吹起悲怨的乐曲,控诉这人为的悲剧。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昆撒乐和欧比木就将“毕格宝”作为“传情”乐器世代传承了下来。 “毕格宝”吹奏的曲子就是德昂人民用葫芦丝世代传承吹奏的《流泪调》。现在梁河县的河西乡二古城德昂族村寨里,还有人会吹这首调子。 (2)在梁河傣族聚居区流传的葫芦丝起源的故事。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勐养江畔住着一个勤劳、善良的傣族青年叫桑亮。在他去参加“嘎光露盛会”的途中帮助了一位卖葫芦籽的老大妈。在老大妈的预言下,桑亮与买走葫芦籽的温柔美丽的傣族少女少玉相遇并深深相爱。 为了记住这位卖葫芦籽的老大妈,少玉在勐养江畔种下了葫芦,桑亮就在旁边种上了竹子,以便葫芦攀爬生长。4个月很快过去了,葫芦缀满藤蔓,竹子繁茂,桑亮和少玉也定下了婚期。 一天,两人相约去摘葫芦来装饰新房。谁知,灾难突然降临,一场前所未有的暴雨助澜着勐养江水扑向村寨,村寨顿时一片汪洋。为了逃生,桑亮砍下竹子做成了简易的竹筏,少玉在竹筏上挂上葫芦以增加浮力。但竹筏还是难以承受两个人的重量。 为了能让心上人生还,善良的少玉毅然跳下滔滔的江水中,将生的希望给了桑亮……。桑亮最终战胜洪魔活了下来,却无法排遣对少玉的思念,悲痛欲绝的桑亮在他们种下葫芦与竹子的地方搭起了窝棚,整天抚着曾乘载过两人命运的竹伐以泪洗面。 一天他听到竹子和葫芦在风中发出的声音,于是有了灵感,做成了今天的葫芦丝。他每日流着泪对着勐养江吹出凄凉调子,来倾诉内心的悲痛及对少玉深深的思念之情。天长日久,桑亮吹奏的曲子自然形成了一首曲调,听起来非常悲凉哀婉,泣如诉,婉转缠绵。在勐养民间被称之为“葫芦丝古调”,又名“哭调”。就这样葫芦丝乐器和“古调”最后成为傣族地区男女青年传情达意,诉说内心情感的乐器和曲调被世代传承了下来。 另一种结局是这样传说的:悲痛欲绝的桑亮天天对着勐养江吹着悲伤的调子,呼唤心上的姑娘。他的痴情执着感动了佛祖,佛祖托着云来到勐养江畔用手一指,天空立刻出现一道霞光,整个勐养坝子笼罩在金光之中,这时到处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百鸟欢唱,少玉被一个巨大的葫芦托出江面,像一朵刚出水的莲花样更加美丽动人。从此,他们吹奏起优美的葫芦丝,过着幸福的生活。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