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音是继南音之后泉州地区优秀民间音乐文化的遗存。传说唐明皇梦游月宫时听到仙乐演奏,甚为喜欢,遂把它带进宫中演奏,即形成什音。故什音有“天子传音”之誉。后来,什音传入民间,流传于泉州城乡,代代相传,从清末传入至今,已有一百五十多年的历史。 什音是多种乐器的大合奏,乐器最多时可达三十多种。什音乐器分为三大类,即吹奏类、击乐类、弹拉类。吹奏类主要是北嗳、笛子;击乐类主要是鼓、锣、钹、小叫;而弹拉类是板胡、什碎胡、二胡、大广胡、二弦、大广弦、月琴、梅花琴、北琴、京弦、北三弦等。演奏时大量运用支声复调技法,加花演奏,均为上辈师傅传承。 北嗳为什音主奏乐器,较南嗳高亢、苍劲,常用打音、顿音、滑音,音色独具一格。什音定弦以北嗳为准,它共有七管,但多数时只用四管,即5-2、6-3、1-5、2-6,一般用G调。演奏时,先五音闹台,然后北嗳引头,笛子接吹,随后其他乐器同时合奏,期间配上锣鼓击乐,显得奔放热烈、流畅舒展。 据不完全统计,什音曲目有五百多种,内容丰富,有关于春夏秋冬景色的,有对花鸟动物描写的,有表达人物喜怒哀乐的,还有表现社会现实生活的等等,其代表曲目有:《傀儡点》、《跳龙门》、《梳妆串》、《排梓》、《算命》、《山顶鱼》、《水底鸟》、《北元宵》、《刈仙草》、《兰花串》、《八仙过海》、《贵子图》、《富贵图》、《梅花串》等。 什音在闽南繁衍,一贯保持自己的特色和韵味。记谱用工尺谱。随着时间流逝,什音曲牌音乐,被大量应用到闽南各剧种,如梨园戏、高甲戏、木偶戏以及歌仔戏,作为伴奏音乐。也出现过以什音曲牌为素材的乐器独奏曲、合奏曲。许多什音曲牌被应用于闽南音乐作为素材。什音演奏时以鼓为指挥,早期鼓点较单纯,后来吸收梨园戏、高甲戏鼓点的优点以及电影音乐,变得灵活多样。所以,什音与闽南音乐又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