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于软舞的舞蹈,以《绿腰》、《春莺啭》影响最大。 《绿腰》又写作《六幺》、《录要》。唐德宗贞元年间,乐工给皇帝献了一支曲子,皇帝听得很满意,教人将其中最精彩的部分摘录下来,于是这个乐段就叫“录要”。这个“录要”曾被编为琵琶曲,成为当时的流行乐曲,有“六幺水调家家唱”的说法。软舞的《绿腰》就是根据这个曲子编成的。 唐朝诗人李群玉有《长沙九日登东楼观舞》诗: 南国有佳人,轻盈舞绿腰。 华筵九秋暮,飞袂拂云雨。 翩若兰苕翡,婉若游龙举。 越艳罢前溪,吴姬停白纻。 慢态不能穷,繁姿曲向终。 低回莲破浪,凌乱雪萦风。 坠珥〔er耳〕时流盼,修裙欲溯空。 唯愁捉不住,飞去逐惊鸿。 从诗中可以知道《绿腰》是女子独舞。舞蹈者穿的是可以“飞袂”的长袖舞衣,长长的裙裾。舞姿轻盈,疾徐变化。有时像翡翠在兰苕中戏耍,有时像游龙在舞动。舞袖低回时,像莲花出浪,节奏加快,舞袖飞举,像风搅雪花,舞者似乎要凌空飞去追逐惊鸿。《绿腰》的表演,使《前溪舞》、《白纻舞》都显得逊色。 五代时画家顾闳中画了一幅《韩熙载夜宴图》,图中有王屋山舞《绿腰》的场面。 《春莺啭》是一种载歌载舞的软舞。表演者是女子。唐高宗李治有一天早晨听到园中莺叫,教宫廷音乐家龟兹人白明达写了一首曲子《春莺啭》。舞蹈《春莺啭》就是根据这首曲子创作的。在宫中演出时,有女声伴唱。 张祜《春莺啭》诗说:“内人已唱春莺啭,花下傞〔suo缩〕傞软舞来。” 这种舞蹈传到了朝鲜,也传到了日本。 唐代的表演性舞蹈,还有一些著名的舞蹈,如《凌波曲》、《菩萨蛮》、《何满子》、《火凤》等。 唐代的表演性舞蹈多数是情绪舞蹈,但是,也有些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表现人物的歌舞,实际上是歌舞小戏。《钵头》、《代面》、《踏摇娘》就是著名的唐代歌舞戏。 《钵头》也写作《拨头》、《拔头》,是从西域传来的面具舞。表演的是一个胡人被老虎吃掉,他的儿子到山上去寻找他的尸体,捕杀了老虎。那座山有八折,曲子也有八段。表演者穿着素色衣服,戴着面具,披头散发,脸上带着哭相。显然是从人物身份和情景出发的一种化妆。 这个节目传到日本,日本《古乐面》一书中,有《拔头》面具的摹绘图。那个面具是红脸、披发、竖眉、大鼻子,可知是胡人。咧着大嘴,好像在哭,也符合题材规定的情景。日本《舞乐图》中还画了一个《拔头》舞姿图,注明它是天竺乐舞。由一个人表演。穿红袍,戴着披发咧嘴的假面,手里还拎着一根棍子。 图23 日本《拔头》舞图 《代面》又写作《大面》,原名《兰陵王入阵曲》,简称《兰陵王》。 据说,南北朝时北齐兰陵王长恭勇猛善战,但是脸蛋儿太俊秀,像女子一样。他嫌自己的长相不能威慑敌人,于是用木头刻了一个假面具,临阵时戴上。在金墉城下和北周作战时,用了这个化妆出阵,果然大奏奇功。武士们为此歌唱欢呼,就成了《兰陵王入阵曲》。由这个歌曲发展而成为假面舞。表演者穿紫色衣服,腰系金带,手里拿着鞭。主要动作是“指挥击刺”。兰陵王是受人民爱戴、受部属拥护的大将,但结局很惨,是被齐后主高纬毒死的。也许正是由于人民对他的同情,这个舞蹈节目才流传于后世。 唐朝开元年间,这个本来是风格雄健的舞蹈节目被改得软绵绵的,所以,《教坊记》把它划到“软舞”类去了。这个舞蹈也传入日本。 日本一段,旁边的人就齐声帮腔:“踏摇娘和来!踏摇娘苦和来!”接着,她的丈夫苏某入场,表演酒醉打妻子的动作。这是个带有滑稽意味的歌舞节目,唐朝以来不断地改变着演出形式。后来,苏妻改由女子扮演,除了醉鬼苏某以外,又加上了一个专作调笑表演的“典库”。 唐朝人常非月有《咏谈容娘》诗说:“马围行处匝,人压看场圆。”可见这个节目也常常在广场上表演。 这些歌舞小戏,实际上已具备了中国戏曲艺术合说、唱、舞蹈等表演艺术为一体的特征。所以,人们在研究中国戏曲的起源时,也极为注意这些歌舞节目。 唐代的表演性舞蹈,无论是健舞,还是软舞,或是其他名目的舞蹈,都是唐代舞蹈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以丰富多采的风格与体裁,赢得了当时各阶层人民的喜爱。它们凝聚了各民族人民的艺术创造精神,并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这些舞蹈流传久远,至今在我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还能见到它们的遗踪。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