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有文字记载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音乐艺术与人民生活密切关联,作为文人音乐代言的古琴音乐也不例外,它与民间的音乐艺术丝缕相连。 春秋时期的钟仪,是现存文献所见最早的专业琴人。《左传·成公九年》记载了公元前582年,被囚的钟仪因弹奏南方音调的琴曲,而被晋侯送回楚国的故事。可以看出先秦时期的古琴音乐带有鲜明的地方音调和风格,体现了它与民间音乐的密切关系。 蔡邕《琴赋》记载:“仲尼思归,鹿鸣三章。梁甫悲吟,周公越裳。青雀西飞,别鹤东翔。饮马长城,楚曲明光。楚姬遗叹,鸡鸣高桑。走兽率舞,飞鸟下翔。感激弦歌,一低一昂。”在这段记述中,几乎每句都提到一首琴曲名,且大多是汉代流行的民间歌曲,如《饮马长城窟》原为汉代相和瑟调曲,同名琴曲可能由其发展而来,《鹿鸣》、《别鹤操》等也见于相和歌。 唐人手写文字谱《碣石调·幽兰》,是现存最古老的琴曲乐谱。曲名中的“碣石调”指的是曲调形式,它源于汉代相和歌瑟调曲中的《陇西行》,也就是陇西地方的歌曲,可见其与民间音乐的关系。南北朝时期的琴曲《何尝》、《白鹄》、《乌夜啼》、《懊侬歌》等都源自汉魏时期的民间歌曲。 唐代琴家颜师古改编的琴曲《梅花三弄》,原为晋朝桓伊所奏笛曲。宋代琴曲《楚歌》,以史载刘邦、项羽的故事为根据创作。从乐曲的各段标题看,它按照故事发展的时间顺序展开,其音乐结构和曲调风格别具一格,与一般琴曲颇有不同,可能是从民间叙事歌曲移植而来。 《梅庵琴谱》刊传的《玉楼春晓》,是一首愉快轻松的小曲。此曲表现了一派春意盎然的楼台景色和人的情怀。原谱虽未注明曲目来历,但乐曲中浓郁的地方色彩,表明其可能源自山东一带的地方民歌。 近代琴人张椿直接把民间音乐记写成古琴的减字谱。他的《张鞠田琴谱》收录了大量由民间音乐改编的琴曲,其中有根据花鼓、道情《四大景》、《傍妆台》等改编的琴曲,还有根据昆曲《冥判》、《写本》等改编的琴曲。《今虞琴刊》中刊印了琴曲《泣颜回》,据传谱者徐元白介绍,此曲为“流传海滨箫管中”的传统民间曲调。 取材于古代民间音调的古琴乐曲,有的被去糙取精加以处理,有的直接移植。民间音乐无疑是古琴艺术的重要源泉。 古琴音乐从思想内容、艺术形式、曲体结构、表现技巧上较民间音乐高,但是它却以民间音乐作为基础,从中吸取营养而不断发展提高。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