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阎崇年:读书与知礼

http://www.newdu.com 2017-12-22 天津日报 佚名 参加讨论

    引语:阎崇年,著名历史学家,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研究清史、满学,兼及北京史。出版专著数十部,发表论文百余篇,作品被翻译成英、德、日、韩等国文字。为央视《百家讲坛》栏目主讲“清十二帝疑案”“明亡清兴六十年”“康熙大帝”和“大故宫”系列讲座,在国内外引发强烈社会反响,被誉为《百家讲坛》栏目的“开坛元勋”。
    
    阎崇年
    人们常说:“知书达理。”知书,就是要读书;达理,就是有礼貌。知书与达理的关系是,读书人能更自觉地文明有礼,文明有礼的人更会喜欢读书。本来,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中国被外国人誉为礼仪之邦。礼既是国家的政治理念,也是老百姓的行为规范。中国人以文明有礼,受到世界人民的尊重。但是,近百年来,特别在“文革”期间,不仅法受到了破坏,而且礼也遭到破坏。甚至有人说,“我们今天似乎出现了孔子曾经哀叹的那种‘礼崩乐坏’的局面”,虽言之过重,却应当深思。难道说,有的人在国际航班上打架,有的人在凯旋门前撒野,还不值得国人深思吗!羊年春节,就要到来。北京人讲老礼儿,天津人也讲老礼儿。在这喜庆团圆、太平吉祥的节日里,我想讲一讲“知书达理”——既要读书,也要知礼。
    礼: 天之经也,地之义也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礼,正如儒家经典《左传》所说:“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我们的先人,将礼看作是“天经地义”的大事。在儒家《易经》《尚书》《诗经》《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周礼》《礼记》《仪礼》的九部经典中,带“礼”的经书就占了三部,占其总数的三分之一。仅从这个统计数字中就可以看出,“礼”在儒家经典中占有多么神圣、多么凸显的地位,“礼”在官民生活中具有多么重要、多么普遍的作用。所以,礼之重要,似可以说:国无礼不兴,人无礼不立。
    孔子在《论语》中谆谆地告诫弟子颜渊说:“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这四个“勿”字,就是儒家教导做人应知书达理的基本经验。
    为了贯彻礼、落实礼,相传周朝定有三千条礼,就是史书记载的“周礼三千”。到了汉朝,《史记》设《礼书》,后或称《礼志》,历代相沿,绵延不断。如《明史·礼志》和《清史稿·礼志》列为五礼:吉礼,祭祀之礼等;嘉礼,天子登极之礼等;宾礼,藩国朝贡之礼等;军礼,与军事有关之礼等;凶礼,丧事之礼等。这些礼的规定,既太复杂、也太繁琐。我着重讲同我们老百姓有关的、日常讲究的礼儿。
    礼由人起,礼重人养。礼,要重视养成,就是从小时候开始,日常地、慢慢地、自然地、滋润地养成礼的习惯。老人们常说:习惯成自然。养成礼的自然习惯,礼也就成为自然了。
    礼仪的修养,祈盼厚、广、高、明四种境界,《史记·礼书》说:“厚者,礼之积也;大者,礼之广也;高者,礼之隆也;明者,礼之尽也。”因此,要做一个正直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光明正大的人、一个摒弃陋俗的人,就要修养礼之厚、广、高、明四种境界。为此,首先应从居家日常和接人待物之礼说起和做起。
    近些年,国家经济大有发展,人们生活较前富裕。富裕了怎么办?孔子说:“富而好礼。”经济愈好、财富愈多,愈要读书、愈要知礼。知礼,先要知行居家和待人之礼。
    礼: 居家之礼,待人之礼
    居家日常之礼,先从家庭做起。现在大家最关心的还是老百姓的家庭礼。我觉得京、津的老百姓是太讲礼了。咱们国家各个地方都讲礼,但跟外地比,京、津百姓则是更讲礼的,这跟京、津是文化中心或接近文化中心有着直接的关系。就拿日常生活的礼儿来说吧,早晨起床后的第一件事是请安礼,晚辈先要给长辈请安,儿子儿媳妇要给长辈请安,孙子孙女要给长辈请安。过去五世同堂时,四代要给老人请安;四世同堂时三代要给老人请安。起床洗脸后,不能吃饭,应当先到老人的房间里请安。外地礼俗也请安,但不像京、津百姓这么严格、这么践行。
    请安就是礼,礼同孝结合。对老人的孝,首先表现就是请安礼。请安实际是早晨起来去看望老人,身体怎么样?睡得怎么样?精神怎么样?有什么需求?有什么想法?都可以说一说。现代许多子女不跟父母住在一起,可以用周末或节假日,回家看看,或发条短信、打个电话问候。晚辈对长辈既表现全面关心,也表达孝顺尊敬。有学生的家庭,小孩儿请安后才能去上学,家家户户都是如此。现在却颠倒过来了。当下过于强调长辈对子女的爱护了,应多倡导晚辈对长辈生活上的关爱、精神上的尊敬和语言上的沟通,这就是孝道,也就是礼儿。
    家庭生活处处都得讲礼。礼儿表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吃饭就一定要讲礼,在《红楼梦》里,长辈不动筷子,晚辈就不能动筷子。吃还得吃你跟前的,不能乱扒拉。现在一些小孩儿吃饭筷子乱扒,哪儿饭菜好就往哪儿伸筷,吃饭不考虑别人,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都不考虑,那还能关心别人吗?
    我在这里多说两句。吃饭用筷子,是中国人的发明,有人把中国文化叫做“筷子文化”。用筷子吃饭,影响到日本、韩国、朝鲜、越南等国家。可是,很多人不会正确地使用筷子。在宴会上,不会正确用筷子,也是一种失礼。还有用毛笔。写字用毛笔,也是中国人的发明。由用毛笔延伸到用钢笔,很多学生写字拿笔的方法不正确。所以,家长、教师要教育孩子从小学会正确地拿筷子、运用笔。这也是一种修养,一种礼仪。
    由此及彼,推论他事,吃饭穿衣都得讲礼,讲礼就是尊重他人。
    待人接物之礼。待人要尊重,接物要有礼。别人递东西过来,要双手接着;自己递东西过去,要双手奉送——对长者、尊者、贤者,贵人、客人、友人更应如此。一手接物,一手送物,都是对授受者不够礼貌、不够尊重的。
    礼的养成要从家里大人做起。我最近从南方回京坐火车。车上,一个6岁的小孩儿一张口就高嗓子嚷嚷,连嗓子都哑了。那小孩儿不懂礼,不会说话,我想这嗓子是喊哑的。做妈妈的也不会教育孩子。你可以好好地、慢慢地叫声妈妈,说:我要喝水,请给我拿杯水喝。小孩儿不会说请字,而是大声喊:我要喝水!这是没有家教。孩子说话怎么那么大声?吵架吗?不会好好说吗?所以小孩儿说话要慢慢地说。西方人说话就比较有礼貌,出国见到人们交谈都是轻声细语的。我国游客到国外旅游,外国人认为中国游客说话声音大,为此受到一些诟病。这里虽有东西文化的差异,也说明我们一些人的礼仪修养是有待提高的。礼是渗透到生活的各个领域的。交往要讲礼,说话先要尊敬人家,慢慢地把事情说清楚,耐心地听人家讲完,赞成的话也好,批评的话也好,都要耐心地听完。所以,礼不能从孩子开始,而是先从大人开始。
    礼: 行为之礼,文明之礼
    说礼,先说言谈,再说举止。
    言谈,更要讲礼,彬彬有礼。礼的一个特点是敬,《礼记·乐记》说:“礼者,敬也。”比如敬语“您”,老北京人、老天津人一直在说,现在年轻人说得少了。过去家庭教育孩子:对长辈、对别人一定说“您”,对同学也不能说你,对老师更应该说“您”。“您”属于通用的敬语。老北京人、老天津人说话,只要一张口先说“您”字。如“您吃饭了吗?”“您早上好吗?”“您”,就是敬语。过去最常用的词儿是“您好”“劳驾”。京、津百姓讲话时,前面一定加一个“劳驾”,跟美国人说感谢一样随口就是,应该你感谢他,他还感谢你,他请你吃饭,他还感谢你。凡是请别人帮忙、麻烦别人,一定说劳驾,表示虔敬地感谢人家的心情。现在“劳驾”“感谢”这个词儿很少听到了。西方人日常用得最多的一个词儿是“Thank you”(谢谢)!京、津人过去说“劳驾”,现在说“谢谢”。
    言谈文明有礼,不能高声吵嚷。过去如果在爷爷奶奶面前、在客人面前大声说话,那是不可以的。说话要讲究礼貌,要慢声细语说明白,求人帮助自己,前面定有敬语。
    与人对话时,注意语音、语调、语态、语气,注意面部表情和肢体动作。有一次,我坐高铁火车,见到一个土豪似的男人,上车就打电话,不好好坐,翘着腿,声音特大,目中无人。说话是一种文明,也是一种艺术。所以说话要讲礼,要从家里开始,教育怎样说话。
    举止,要讲礼。比如,在夏天,穿衣服太敞胸露怀,就有点儿失礼仪了。现在,女孩子穿的超短裙、超短裤,短到不能再短了,如此裸露,也是失礼。有的人,穿着拖鞋满街走,说是跟美国学来的,而且在一些重要场合竟还穿着拖鞋、靸鞋、趿拉鞋,这是正确学西方吗?我觉得在西方,既有优秀的文明的东西,也有不雅的低俗的地方,我们不能学那些低俗、庸俗的东西。其实,美国的教授在一些正式场合,西服革履,系着领带,衣冠楚楚,规矩文明,即使休闲时稍微放松也是很庄重的。
    又比如,买东西、等汽车、办事情需要排队的话,要安静排队,遵守礼序,不要嚷嚷,不要加塞儿,加塞儿是一种缺乏礼仪修养的行为。
    再比如,随地吐痰是不礼貌、不文明的行为。我们的某些游客到国外旅游,把这样不礼貌的事带到国外,有失礼仪,影响不好。
    古礼儿强调,坐、站、行、卧都要有礼有相:坐如钟,站如松,行如风,卧如弓,这才像一个男子汉。女人坐、站、行、卧更是有规有矩的。但现在不是这样,平时稍微注意观察一下,好多青年不会走路,坐着也七歪八扭,站着必靠着墙或柱,这就是缺乏礼。
    相见必以礼,“无礼不相见”。待人接物更要讲礼,别人递的东西一定要双手接,这是日常生活中的接待礼。出门进门都要打招呼,这是出行礼。现在不讲这个了,不跟家人打招呼就出去玩儿了,找半天也找不着,回来钻进自己屋子也不打招呼。这是平常居家过日子中的失礼。上学要敬师,谓之敬师礼。见老师必须要鞠躬,现在不讲这个了,见老师面打个招呼问候一下就行了。有的学校家长把老师都打了,因为老师批评他孩子。老师正在写板书,家长带着孩子过去就是“啪”的一声,扇了老师一巴掌。这样的家长教育出来的孩子不可能有礼,所以礼的形成要从家长做起。
    孔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处理人际关系,要以和谐为礼。自己不愿意做的,不要让别人去做。这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们之间关系,以礼为先,互尊互敬。“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相敬相爱,和善和合。
    北京市去年高考题目以“北京的老规矩”为题,这说明礼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中国人,一要文明,二要有礼,文明表现在哪儿?表现在礼。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这是中国与别的国家区别的一个重要特点,当然,外国也讲礼仪,中国则更讲礼仪。
    我觉得老礼儿就代表北京、天津百姓的特点。北京一向重视礼,不只是在今天,从官方到民间都重视。官方,远的不说,清朝的礼就有大祀十三,中祀十二,群祀就是小祀五十三,合一块是七十八,都是礼的规定,从天地到人际关系,处处讲礼,这就是北京的礼。当然外地也有,我觉得北京是全国礼的集中表现地,比别的地方更完备,更系统,更制度化,也更持久。
    礼: 全民阅读,从我做起
    有人问:怎样才能把优秀传统文化的礼传承给年轻人?我觉得重要的一条是倡导全民阅读。现在有一个现象:家长总是叫子女读书,天天检查督促孩子读书,自己却根本不读书;老师总是让学生读书,检查批评学生读书,自己却基本不读书;领导总是讲认真读书,布置文件让属下去学习,自己却基本不读书。所以,读书知礼应从家长做起,从教师做起,从领导做起。
    我这里说的读书,不是指家长读的炒股书,教师读的教辅书,领导读的文件书,这可以称作学习,但不能算是读书。读别人的书、思考其中的问题,这才叫读书。近年来,我参观了一些图书馆,气派、豪华、现代,硬件、软件、服务,可以说是世界一流的。这是文化建设的一项重大成就。我觉得多增加一个图书馆,可以少建设一座监狱。全社会都提倡知书达理,可以少设多少座监狱啊!
    礼是家长、学校、社会三个方面潜移默化培育出来的。礼在学校,是对老师尊敬,对同学友爱,对看门扫地的校工也一样尊敬。见面要给老师鞠躬或点头,叫声老师好。现在一些孩子很势利眼,给校长鞠躬、问好,给扫地的校工未必鞠躬、问好。从小要教育孩子劳动不分贵贱,地位不分高低,这是职业的不同。这是对劳动者的尊重。这就是礼。
    社会秩序的维系:一个靠权,一个靠法,一个靠德,一个靠礼。我们强调行政、法律、道德来维持社会的平衡,但不能忽视礼的作用。《左传》有句话:“礼不行则上下昏。”没有礼,上下昏乱了,还能干什么?《左传》又说:“礼,王之大经。”作为一个国家来说,礼有经邦济世的作用。如果所有的小孩子们都非常有礼貌,那么,社会一定有秩序。国家一定很安定,怎么会出现乱杀人的现象呢?
    总之,德礼并重:“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破坏容易,再建更难。就像一张桌子,要做好,需要许多道工序;要破坏,一锤子就砸烂了。对传统的批判、破坏自辛亥以来一百多年了,虽有些腐朽是该批判的,但也否定了优秀的传统。要恢复传统中优秀的礼,要慢慢来,急不得。要从胎儿开始,至少需要三、四代人的时间。古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小孩儿七岁性格基本形成了。所以,礼的教育要从孩子刚懂事就开始学起。
    有人认为:社会是倒退了。我觉得社会没有倒退,这是社会前进中产生的问题。过去,重视了经济发展却忽视了精神文明。现在,经济的确是发展了,但是,出现了空气污染、土地污染、江河污染、工业污染、汽车污染等问题,特别是形成雾霾,治理起来至少需要一二十年。而改变几代人的失礼,建设文明有礼的社会,至少也需要数十年,这可能比治理雾霾所需的时间更长。
    《荀子·修身》说: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我补一句:民无礼则不安。
    最后,羊年快到了,羊象征祥瑞。希望大家过一个欢乐祥和、文明有礼的羊年春节!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