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录悠久历史文化的博物馆、展示城市发展现状与未来的规划馆、充满现代气息的游泳馆、承载600年国学精粹的文庙、彰显运河文化的运河景观带…… 行走在沧州城区,人们发现这几年我们的城市不仅变得更高、更美了,而且拥有了自己特有的气质和韵味,真正属于沧州的文化正在迅速形成并放大。 城市文化是城市现代化进程中,继生产建设、公共设施建设之后迎来的城市发展更高阶段,是城市品牌化加速形成的过程。正如市委书记焦彦龙曾指出的,一个没有历史、没有文化的城市,尽管高楼林立,仍会给人留下空洞、苍白的印象。 以这一理念为指导,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在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高度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努力把沧州的历史文化标记恢复并融入城市建设中,一大批带有鲜明“沧州元素”的景观、建筑相继修复和落成,使古老狮城华丽变身,在更加靓丽、繁华的同时,城市内涵日益彰显,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给每一个来到沧州的人留下了强烈的“沧州印象”。 充分保护历史遗迹,深入挖掘文化底蕴,保护好沧州“文化之根” 6月11日,新建成的沧州博物馆迎来第一批客人。 就在这一天,3万多平方米的建筑、11个展厅、800余件文物,浓缩着沧州6000年历史文明,精彩呈现在世人面前。透过展台的玻璃,一件件精美的“历史遗珠”令每一位前来参观的人赞叹不已,惊讶于沧州历史的厚重和文化的璀璨。 在京津之南、渤海之滨,千年的京杭大运河滋养了一方儿女,也为沧州积淀下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牢固树立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和恢复理念,举全市之力下大力度、用大动作对散落在市区的各类文化遗迹进行挖掘和保护,明确要求划定城市紫线,制定城市历史风貌保护规划。通过对城区历史遗存的保护发掘,让人们更加了解沧州、认知沧州、热爱沧州。 ——2012年,新修缮的沧州文庙对外开放。文庙修缮坚持“修旧如旧”原则,保持了明清时期木梁架的原貌。同时,在文庙内设置了《历代科举制度》《大哉孔子》等展览室,不仅使这一珍贵的建筑群体得到有效保护,而且其蕴藏的文化精华也得以持久传承。 ——2011年4月,时任市长的焦彦龙上任不久到清真北大寺调研,看到这里年久失修,当场拍板由市财政出资50万元,对北大寺进行保护性维修。如今,修缮一新的清真北大寺,不仅重新焕发出其特有的民族文化特色,更成为回汉群众之间团结友爱的桥梁。 ——今年初,为了让曾经“暮云连海岱,明月满沧州”的盛景再次重现,市委、市政府决定维修改造始建于晋代的清风楼,并要求既要在原有的文化地标基础上增加文化含量,体现亲民理念;又要与运河景观带整体规划结合,与周边环境统一。8月底前,清风楼将重新接纳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届时,这里将成为市民凭栏远眺、发思古之幽情的重要文化场所,成为人们喝茶品茗、听西河大鼓、看杂技表演的休闲娱乐之地。 留住城市的遗存,就是留住城市的记忆;保护好历史的瑰宝,就是保护好沧州的“文化之根”。 不仅仅是重要的城市历史标点,近几年来,在沧州市区,市政府投资超亿元,恢复修缮了包括正泰茶庄、运河景观带在内的一大批记载了沧州特有历史的遗址,使其重新焕发出夺目的光彩。曾经从大运河畔开启的历史繁华,从这里走向新的辉煌。 传承狮城文化,弘扬沧州精神,在每个人心中印刻下强烈的“沧州印象” 历史文化不仅仅需要保护,更重要的在于传承与弘扬。人们不会因为G D P和鳞次栉比的高楼记住一个城市,却会因为独特的文化,去认识她、欣赏她、赞美她。 市委书记焦彦龙曾经精辟地指出:“当前城市间的竞争,不仅是看G D P有多少、楼房有多高,吸引项目也不再是仅仅依靠优惠政策和硬件环境,而是更加看重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生态环境和发展软环境。应当通过丰富城市文化内涵,打造沧州软实力,提升沧州竞争力。随着文化建设的进一步推进,沧州必将呈现出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 从青县盘古开天的神话,到盐山徐福东渡的传说;从沧县一代文宗纪晓岚的文韬,到武林英豪大刀王五的刚毅;从河间西河大鼓的高亢,到南皮落子的精彩;从献县刘德实事求是的学风,到河间毛苌诗经的传承;从武术之乡的盛誉,到杂技之乡的辉煌…… 古朴厚重的运河文化与热情奔放的海洋文化在古城沧州碰撞交织,培育出这里鲜明的城市性格,也孕育了众多特有的城市文化。 如何在加快城市建设的同时,将这些特有的历史文化传承并弘扬下去? 市委、市政府独具匠心地将众多“无形”的沧州文化元素,融入“有形”的城市景观中,在完善城市功能的同时,为城市注入独有的“气质”,让每一个沧州人通过城市园林和人文景观感受历史,同时也让每一位外来客商透过这些别具一格的窗口,把鲜明的“沧州印象”刻在心中。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