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面羊走,除夕晚上扭一扭,大年初一拱拱手。”过羊年怎么能离开羊美食?地处太行山西麓、山西东大门的古州平定,至今仍保留着最具年味的“蒸面羊,送吉祥”风俗。迈进腊月的门槛,尤其是过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人们开始制作面羊,村里到处都飘着浓浓的面香。我慕名来到了冠山脚下冶西村以做面羊闻名的霍承武师傅家,探访山西面羊的制作过程,当然了,一定会抢先品尝这美味独特的羊年美食。 今年已六十有八的霍师傅,制作面羊快有五十年了,在他的农家小院里,炉灶上的大蒸锅冒着热气,男女老幼忙得正欢,霍师傅告诉我,做面羊需用上好的精粉,俗称“二箩面”,发酵时使碱用量、加面比例都要小心掌握。和面要有耐心,使其揉和均匀,这样蒸出来的面羊才能润泽饱满,不开不裂。只见他将揉好的面团分成一大一小两块,先把大块的面揉成长条,再微微地弯曲为月牙形,在两端将面团从中间剪开捏成蹄状,一看就是羊腿,三下五除二,羊的身子雏形已现。最精彩的还是羊头的制作,霍师傅把那块小面团先揉成一个蛋圆形,然后一手捧着,一手拿起小剪刀,先在一头横剪,再在两侧竖剪,瞬间羊嘴、羊耳朵就活灵活现了,接着又把面搓成条安成眉毛,拿上锥子压成胡须,装上杏仁点上眼睛,转眼功夫,一个造型朴拙、形态可爱的“面羊”就制作完成了。 这一个个面团经过揉、搓、捏、切等工序,就该上旺火蒸了,差不多二十多分钟的样子,霍师傅说蒸好了,在他揭开锅盖的一霎间,大小不一、造型夸张、简练质朴、民间特色鲜明的面羊便出笼了。最大的一只面羊,个头大,样子憨,光头就有2斤重。还有形态各异的面羊,一个个憨态可掬,既不拘于原形的态式,又使夸张符合规律,在似与不似之间,形象传神,美感油然而生。 霍师傅多年制作面塑、面羊,差不多快成了半个民俗专家,讲起山西面羊的缘起、来历头头是道,在过去,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和中元节(七月十五),百姓蒸面羊,既祭且食。过去面羊是祭祀用品,现在已经成了亲朋好友互相拜年的吉祥之物。当地有姥姥舅舅家给外甥送面羊的习俗,从孩子出生,一直送到十二岁,孩子吃了面羊,会一年平安。这中间还有个生动的传说,相传当地一农家老来得子,名曰二小,从小过于娇惯,长到16岁,顽劣异常,母亲只好让他帮舅舅牧羊。二小看到羊羔吃奶总是跪着,疑惑不解。舅舅说小羊跪乳是它懂得对母亲孝敬。二小渐悟事理,对舅舅说:“我要回家了,今后一定听妈妈话,长大成才,做个孝亲报恩的人。”此后每年舅舅都要送二小一只羊,提醒他好好长进,街坊邻舍互为效仿,慢慢改为蒸送面羊,并渐成此间习俗。方圆村里的人家,大都在霍师傅家订做面羊,所以,逢年过节时,霍师傅就显得分外忙碌。 听着这意味深长的传说,看着刚出笼的一只只造型朴拙的面羊,想想捏面羊人霍师傅的坎坷经历,我深深地感到,山西面羊永远是一道地道纯粹的美食,一种难以忘怀的记忆。但愿山西面羊简洁拙朴的造型,清新沁脾的面香,报恩孝亲的教诲,民族传承的美德能永远驻留在一代代人的心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