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词人苏轼曾作《蜜酒歌》一阕,诗前有引:西蜀道人杨世昌,善作蜜酒,绝醇酽,余既得其力,作此歌以遗之。 据闻这杨世昌乃四川绵竹武都山的道士,也是苏轼的好友。当年东坡落难黄州,门庭冷清,唯有杨世昌不曾避嫌前往探视,修道之人两袖清风无以为赠,便留下酿造蜜酒的古方以慰友人。东坡甚为感动,遂作《蜜酒歌》回赠之。 东坡得此古方之后便开始着手酿造,小试几次之后,酿出的蜜酒口感极佳,后来黄州人也从东坡这里学得了这酿酒之法,大家为了纪念他,便将此酒命名为“东坡蜜酒”。 一张酿酒的方子竟然如此神奇,那么这古方究竟源自何方呢? 这便要从杨世昌说起了。众人皆知,杨世昌来自蜀地绵竹。绵竹作为西蜀文化古城,素来便有“酒乡”之美称,这里是中国名酒剑南春的故乡,也是川酒的发源地之一。 闻名遐迩的剑南春是汉族的传统名酒,历史十分悠久,与其相关的确凿文献记载最早始于唐朝。 唐人李肇的《唐·国史补》中有载:唐代开元至长庆年间,酿有“剑南之烧春”。“剑南”,地处四川剑门关以南,也正是绵竹所在之地;“烧”是指工艺,以粮食烤制酿造;“春”则是唐人对酒的雅称。“剑南烧春”曾作为宫廷御酒而被载于《后唐书·德宗本记》,这是唯一载入正史的四川名酒。 据闻,诗仙李白曾为了喝此美酒还把皮袄卖掉买酒痛饮,留下了“土解金貂”、“解貂赎酒”的佳话。 绵竹的酿酒技艺代代相传,不断发展,到了宋代,又酿制出了“鹅黄”、“蜜酒”等品种,其中“蜜酒”还被作为独特的酿酒法收于李保的《续北山酒经》,被宋伯仁《酒小史》列入名酒之中。不仅如此,南宋抗金之时,官府为筹集军费鼓励民间纳钱酿酒,凭借着这份传统技艺,第二年所征得的酒税大幅度增长,为缓解当时的军需困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据考证,绵竹的酿酒历史已达三、四千年之久。因环境所致,绵竹的酿酒技艺具有十分独特的地域特征。剑南春酒采用糯米、大米、小麦、高粱、玉米等五种粮食为原料,多年来一直沿用古法酿造。据闻,剑南春“天益老号”酒坊中的11口建于清康熙初年的窖池依然传承古老的“泥窖固态纯粮发酵”传统酿造技艺,被称为酿酒史上的“活文物”。 人们大概时常会听到这样的一种说法:“唐时宫廷酒,盛世剑南春”,这也是剑南春品牌的广告词。 对于这个说法,自然也是有争议的。 其实在每个地方志和民间传说里,对当地的文化记载都相当丰富,绵竹也不例外,所以也有很多人认为,剑南春的历史大概远不止起于“大唐盛世”。当然,也有人说,如今人们看到的的“剑南春”的前身是“绵竹大曲”,而非唐朝的“剑南烧春”。 其实,名字只是一个品牌效应,剑南春酒的传统酿造技艺确实是有上千年历史的,而所谓的“剑南春”和“绵竹大曲”其实就是出自一种酿造技艺,也就是“唐时宫廷酒”的酿造方法,只是各自提取的成分不一样而已。“剑南春”提取的是基酒当中的优质酒的最中间段,而绵竹大曲就是采用其他等级的酒和优质酒的最头和最尾。 说起这剑南春酒的酿造技艺,也是格外讲究。 一曲二窖三酿四藏,缺一不可。 曲药,古称“酴”,乃酒之魂,是酿酒必不可少的原料;而“窖”,则是酿酒的发酵池,窖龄越长,其香越幽,其味越正,其品越高;这酿酒之时,勾兑调味皆需精心而就,方能保证其味醇香悠;最后的贮藏更是不可或缺的工序,贮藏器具的优劣以及贮藏时间的长短都与酒的口感息息相关。 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之一,剑南春酒的酿造技艺背后印刻着不仅是一段美酒的传奇,更是千百年来老百姓们智慧与勤劳的生生不息。上千年的流传又何止与此,万望炎黄的子孙莫将那些原本属于我们的东西遗忘。华夏文明,传而承之,是每个中华儿女毕生的使命。 (图片来自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