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古画里的人 在何处纳凉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西安晚报 佚名 参加讨论

    
    现在年轻人喊热时总被老人教育道:“想当年我们还没空调呢,不是照样过来了。”老人言之有理,想当年古人连电扇都没有,却依然熬过了无数个夏日。那么古人都喜欢在哪里避暑纳凉呢,看看历代《纳凉图》您就知道了。
    池塘边
    代表作《莲塘纳凉图》
    池塘边湿度大,利于降低体感温度,当气温在28——35 时,在池塘边上纳凉无疑是一个好的选择。
    清代宫廷画家金廷标就喜欢在池塘边上纳凉,他的《莲塘纳凉图》,绢本,设色,纵56.9厘米,横65.1厘米,现藏于上海博物馆。此图描绘出唐杜甫五律《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之一的诗意,原诗中有“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两联句,图中景物与诗意相吻合。笔墨工细,人物动态悠闲自在,衣褶用浓墨勾勒,略似折芦描法,笔势流畅;布景简洁,设色雅淡。山石用小斧劈皴,锋楞多姿,墨色富有层次,别具一格。
    凉亭里
    代表作《山亭纳凉图》
    当气温升至36 以上时,池塘边就显得闷热,不适合纳凉了。这时候最好找个通风的凉亭来避暑,山亭就最好不过了。
    周臣是明代中期的著名职业画家,他是江苏苏州人,善画山水人物,教出了两个更加著名的学生:唐寅和仇英。周臣的名作《山亭纳凉图》被收录于《石渠宝笈》,画中奇石卓然直立,芭蕉数株掩映其间。树石高耸蔽亭。亭内一文士左倚臂搁,右执羽扇,旁置卷、册、茗尊各一,席地纳凉。亭外童子,正伸臂摘采蜀葵花以供瓶插,益显现出悠闲宁谧之气氛。
    蕉树下
    代表作《焦荫纳凉图》
    山里蚊虫叮咬苦不堪言,凉亭也不是随处可见,所以在阳光强烈又无风的燥热天气里,城市里的浓浓树荫下就成了躲避紫外线的理想场所。芭蕉树叶大、美观,于是成为文人雅士纳凉之首选。
    清代画家邓文举的代表作《焦荫纳凉图》绢本,设色,纵77厘米,横63厘米。此画左上有三棵巨大的芭蕉树,树叶自然延展,几乎横贯画面上方,蕉叶下乃是一位袒胸裸足的高士,他双腿交叠,抚膝斜倚在竹床之上,暂将书卷置于一旁,悠然自得地享受这树荫下的清凉。画面左下的太湖石旁有三名童子,其中一人正在烹茶,另外二人则在沏茶与上茶。整幅画面不讲透视,近小远大,主体突出,画面右侧几乎全白,给人以想象空间,是一张典型的中国文人式审美杰作。
    宫殿中
    代表作《水殿纳凉图》
    古时皇帝纳凉的方式绝对霸气,那就是用宫殿群来构造一座“凉宫”,比如承德的避暑山庄,又比如下面这幅画中的水殿。
    《水殿纳凉图》是画家袁耀(一说袁江)的重要作品。画家袁江与袁耀父子为清康熙至乾隆年间画家,他们以画山水楼阁独树一帜。此画是一幅优秀的山水画作品,构图巧妙,场面宏大,设色讲究,局部精细入微。画面上远处山峦,兀立隐现,宛如仙境;近处重楼叠阁、廊腰亭桥描绘极尽精细之能事。亭台楼阁用青绿敷色,鲜艳浓重;山石树木则用水墨,略施淡彩。画面主次分明,整体气势宏大,局部则各显精神,人物尽在建筑的荫庇之下。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