罐高6.3厘米,口径5.6 厘米,底径5.3厘米;口平切、不施釉,平底涩胎。器身施白釉,釉色白中微泛青绿。器内为荡釉,器腹衔接痕内含而外不露。纹饰较细腻,花朵呈扁菊形,腹下的倒垂莲瓣纹呈独立分开排列式,具元代和明初时的纹饰特征。青花略显晕散,色泽青蓝透彻。 元代的瓷胎,由于采用景德镇市郊麻仓地所发现的一种结合性能及耐火度均较高的黏土(即麻仓土),提高了瓷坯的烧成温度。但麻仓土内往往含有较多杂质和铁的成分,因而,胎体上的火石红色调较前朝浓重,火石红生成的频率亦明显高于宋朝。该器底边胎釉结合处的火石红,色最深,呈一线之宽的浓红一圈,底面火石红亦重,显橙黄色。而口部露胎处的火石红,其浓淡变化与底部火石红的形态亦完全相同。火石红系烧窑结束后的冷却过程中,由于二次氧化而生成出现的,故同件器物的里外或上下涩胎近釉部位的火石红,表现应当是一致的,尤其胎釉结合处及缩釉处的露胎部位色泽当最深、最醒目,否则即属不正常。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