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龙泉窑鬲式炉 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香炉的形制、釉色及功用,随着当时经济、文化、审美情趣的变化而演绎发展。一个香炉一尊神,从敬佛礼佛和祭祀祖先的器物,慢慢地也成为文人雅士的心爱之物。人们将香炉置于厅堂或摆于书房案头,读书时点上一炷清香,便有了“红袖添香夜读书”的美妙意境;抚琴弹瑟时袅袅烟香与悠悠琴音相伴,又有了“绕梁三日沁人心”的幽雅氛围。在漫长岁月里,上至天子,下至百姓,无不上香敬神祭祖,于是香炉这一器物便广为流行。 唐代出现了一种形状像先秦的陶豆,陕西黄堡窑遗址曾出土闻香炉实物。在古代生活中,焚香使用的“香”,是经过“合香”方式制成的各色香丸、香球、香饼,或者散末。线香出现的历史相对晚些。“焚香”并不是把香丸、香饼直接加以焚烧,让香丸、香饼发香,而是借助炭火慢慢焚烧,尽量减少烟气,让香味低回而悠长。古代绘画中女性“添香”的场景优雅而美丽,而香炉里基本上看不到插线香的情况。在日本、韩国及中国台湾等地,仍保存此焚香遗风。 在宋代社会相对稳定,先秦时期的青铜器、玉器和陶器的大量出土,使仿造成为可能。宋代诸帝从“尚文抑武”出发,大力扶持儒释道三教,推动了融儒释道为一体的宋代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在中国传统文化发展最为精熟的宋代,产生了一门学问——金石学。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宫廷专职文物保管员吕大临编撰的《考古图》,绘制器型图外,还记录器物的尺寸、铭文等,从此文物鉴定与学术研究融合一起,为瓷器全面仿制先秦礼器奠定了基础。 宋代贵族出身的赵氏皇帝文化素养极高,喜好复古,重视旧礼器,喜欢素净雅致的色彩,因此,素雅成为当时社会流行的色调。宋人趋向于自然,趋向于俭朴,在生活情趣上追求的是精细、雅致、淡泊。而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领导的古文运动,强调文以载道、文以明道,学习古人的创作,反对浮靡的文风。宋代专门建立了官窑为宫廷烧造瓷器,规定皇上赏赐给大臣,尽量不用金银器,而改用瓷器。宋代仿先秦器物的瓷香炉层出不穷,如鼎式香炉、鬲式香炉、奁式香炉、鱼耳香炉、三足香炉……可谓五花八门。宋代香炉代表了宋代瓷器的艺术精神,香炉开始登堂入室,出现在帝王的内庭,而一些小型香炉则成为文人把玩之物。在当时,焚香与烹茶、插花、挂画并列为文人四艺,颇受文人喜爱。 明代香炉的质地发生了变化,有铜器、陶器、瓷器,还有木、竹、石雕刻等。宋元时期以青瓷香炉和窑变釉香炉为主,明清时期以青花香炉为主,还有红釉、彩瓷等香炉新品种。明代香炉出现了一些新品种,如象耳炉、戟耳炉、筒炉等。清代则以钵式炉为主。 明宣德皇帝艺术天分相当高,色彩感尤其出众,在他的影响下,五彩、斗彩瓷得到空前发展,成为中国瓷器发展史上的亮点。宣德皇帝嗜好赏玩香炉,特下令从暹罗国进口一批风磨红铜,责成宫廷御匠吕震和工部侍郎吴邦佐,参照皇府内藏的柴、汝、官、哥、均、定名窑瓷器的款式,设计和监制香炉。 清代统治者入主中原后,以“孝”治天下,康熙时期祭祀风气盛行,香炉作为礼器得到空前的重视。经过康熙、雍正两朝的苦心经营,乾隆时期社会空前繁荣。乾隆皇帝好古成癖,乾隆瓷器无论造型,还是釉彩、图案纹饰,工艺要求都非常高,即使民窑也是如此,充分体现了乾隆盛世的气象。 作为祭祀用的主要器具香炉伴随着历史的进程,随着它的功用的扩大,它赋予人们更多的灵性,让人们追随它穿越时光隧道,追逐并领略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 唐代是公认的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代。经过300多年的分裂和内战,北方瓷粗犷、豪放的激情与南方瓷精致、委婉的情思,到唐代巧妙地合流。代表唐代北方白瓷最高成就的邢窑,便是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中发展起来的。 唐代商贸极度繁荣,使得铜钱不敷应用,为聚铜制钱,朝廷诏谕天下,禁止用铜铸造生活用品。随之,瓷器使用越来越广泛,成为主要的日常生活用具。 宋瓷的美学风格,近于沉静素雅,钧瓷虽灿如晚霞,但也不像唐三彩的热烈华丽。宋瓷所创造的新的美学境界,不仅重视釉色之美,而且更追求釉色质地之精。青釉鬲式炉,为龙泉青瓷中的精品,仿青铜炉,系商周时期青铜鬲样式。宋代有焚香和祭祀的习俗。当时,宋代的窑场大量生产焚香炉具,其中以南宋龙泉窑烧制的青釉鬲式炉名气最大。 龙泉鬲式炉产生于文化高度发展的宋代。进入南宋,政治中心南移,经济空前发展,宫廷用瓷增加,外贸出口扩大等,使得龙泉青瓷蓬勃发展,日臻成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即白胎厚釉、釉色明澈温润,苍翠如玉,其中以粉青、梅子青最具魅力。 哥窑以其产品周身冰裂、变化万千而名列宋代五大名窑之一。这尊哥窑竹节香炉,系明成化年间的官仿书房香炉,清丽雅致,难得一见。造型古朴,制作精巧,形状为竹节,节节向上,腹空心虚,令人遐思。炉内底留出深灰色的胎骨,炉底足部无釉处为铁褐色,俗称“紫口铁足”,炉下装三个蹄形足,给人以稳重、典雅之感。 哥窑相传龙泉章氏兄弟中兄长主事之窑,称哥窑,但未见宋人记载。明初曹昭《格古要论》云:“旧哥哥窑出……色青浓淡不一,亦有紫口铁足,色好者类董窑,今也少有”。哥窑遗址至今尚未发现。哥窑美丽精致的开片,令世人为之惊叹,历代文人雅士为文作诗,代不乏人。其实开片的形成本是烧制工艺上的一种病态,它因胎骨和釉面在高温下膨胀系数不一致所造成的,一件瓷器如膨胀系数一致,釉面就没有裂缝,胎与釉的结合紧密,会产生浑然一体的效果。哥窑自然的冰裂纹,人们称之“金丝铁线”,其实是“无意插柳柳成荫”,这给哥窑增添了生机和活力。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