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古瓷上的《溟鸿图》折射出世道人心

http://www.newdu.com 2017-12-23 收藏快报 佚名 参加讨论

    
    中国古代皇权社会,所有的臣民划分为四个大类:士、农、工、商。其中“士”排四民之首,表明他们的社会地位较高。因为“士”是一个有文化的群体,既能帮助君王管理国家,也在社会中担当着传承文明的功能。“士”在遇到明君的时候,的确可以施展才华,为国效命;但如果遇到了昏君,就只能徒叹奈何了。在中国两千多年的皇权统治下,“士”的生存境遇总的来说,不如意的多。于是“士”这个阶层逐渐形成了两种人生观:入世的人生观与出世的人生观。遇明君,积极入世,博取功名;遇昏君,远走江湖,逍遥人生。这样,中国的“士”无论进退,都有一套处世哲学支撑精神,从而能够活得独立、活得坦然、活出精彩。
    明中期,成化、弘治等皇帝都是先明后昏,时好时坏,结果导致官场上一大批士大夫官员,一会儿春风得意,一会儿失意落寞,人生出现大起大落。那个时期,士大夫阶层中感叹生不逢时的人多了,激流勇退的人多了,社会上形成了一股退隐思潮。在瓷器纹样创作上,则出现了一批宣扬退隐题材的瓷画。《溟鸿图》(见图)就是其中之一。
    《溟鸿图》的画面看起来非常简单:下边一朵浪花,空中一只飞翔的大雁,别的就没有了。为什么画这两样物象呢?因为作者要表达的是“溟鸿”之意。
    先来说说“溟”,它的词意之一是大海。我们仔细看画面中的那朵浪花,它的下部是三个叠在一起的半圆形,表示那是连绵起伏的水波;上部是一朵相对水波显得很大的浪花。这个画法是有深思熟虑的:连绵的水波象征的是水面的广阔,而且旁边无岸无景,给人的联想更是此水面的无边无际;而巨大的浪花需要水有相当的深度才能激起,故表示的是此水域有很深的深度。两者结合,显然是要让观者产生大海的想像,也就是“溟”。
    再来看“鸿”,“鸿”是雁的另一种名称,可以统称“鸿雁”。《诗经》中有“鸿雁”一篇,对“鸿雁”两字,朱熹《诗集传》作注云:“大曰鸿,小曰雁。”所以,一般认为体型大的雁才能叫“鸿”。《溟鸿图》中的雁画得比海浪还大,正是要表示它是“鸿”。
    由大海和大雁两个物象组成的画面,正是要表示“溟鸿”之意。那么,《溟鸿图》的现实意义又是什么呢?“溟鸿”又作“冥鸿”,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典出汉代扬雄的《法言·问明》。扬雄在解释什么是“君子”的时候说:“治则见,乱则隐。鸿飞冥冥,弋人何簒焉。”大意是:士人在治世显身,乱世隐退。比如鸿雁飞得远远的,射猎者怎么抓得住它?后世就以“冥鸿”来比喻避世隐居之士。当世道不好的时候,躲得远远的不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吗?
    “治则见,乱则隐”是儒家总结的人生处世哲学。唐代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曾说:“古人云:‘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仆虽不肖,常师此语。大丈夫所守者道,所待者时。时之来也,为云龙,为风鹏,勃然突然,陈力以出;时之不来也,为雾豹,为冥鸿,寂兮寥兮,奉身而退。进退出处,何往而不自得哉!”说的也是相同的道理。
    明代中后期的一些文士也经常引用“冥鸿”写诗作文,抒发心情。如唐顺之(1507—1560)《登常山山寺次壁间韵》有句:“忧时讥丧狗,逃世托冥鸿。”沈宸荃(1615—1652)《谒梅子真祠》的诗:“明哲早见几,冥鸿避矰弋。”都引用了“冥鸿”这个典故。由此可见,明代士大夫的人生哲学与扬雄、白居易是一脉相承的。瓷画《溟鸿图》也是这种人生观的体现,间接地反映明代中期士大夫阶层对皇帝昏庸的不满。他们感叹生不逢时,相互劝告:不如“奉身而退”,去寻找隐居生活的乐趣!
    最后,对这幅瓷画的名称再作一点说明。“冥鸿”之“冥”的原意是“冥冥之中”的意思,可以指因遥远而昏暗的空间,也可以指另一个世界的空间。“冥鸿”与“溟鸿”两词是可以通用的。从图画的角度看,“冥”不易成像,而“溟”作大海解,容易成像。瓷画选择以大海来代表“溟”,所以将这幅瓷画称作《溟鸿图》更恰当。 (浙江杭州 李熊熊)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