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元杂剧流布于江苏昆山,一个叫魏良辅的人把昆山曲调与元曲整合协调,出现了一派细腻抒情人称水磨调的昆山腔,一大批文人才子谱就典词丽句,《琵琶记》、《牡丹亭》、《长生殿》、《桃花扇》……中国文学史上一代鼎盛时期由此产生,振聋发聩。 谁也不知道毛泽东究竟是什么时候喜爱上昆曲艺术的,更无从查考他是先读了昆曲的文学名著如《牡丹亭》、《长生殿》,还是有偶然的机缘欣赏到了昆曲艺术。但他却着实记住了几个名字:梅兰芳、韩世昌、侯永奎。 1918年,毛泽东由湖南来到北京大学当图书管理员的时候,正值昆曲在北京盛行的时期。那时候,许多昆弋班社(如“同和社”、“福寿社”、“英庆社”等)都在北京上演昆曲。一时间北京较有名气的大戏园子非常兴旺。梅兰芳也极力提倡昆曲,并身体力行。每每演《思凡》、《琴挑》等折子戏,总能观众满堂。 昆曲的高仰品味,在北大蔡元培、吴梅等学者代表的知识界、教育界口碑甚佳,倍受推崇,他们发文章,赋诗词,一致认为昆曲艺术是集文学、历史、音乐、舞蹈、美学等之大成者。在湖南,昆曲的传播形成了特有的剧种,人称湘昆。这一切,都不能不对青年毛泽东产生影响。 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延安看的大多是京剧。京剧的五大组成部分之一就是昆曲,许多音乐表演乃至整出剧目都是原汁原汤的昆曲。这让毛泽东感到很愉快,吹腔戏《奇双会》(现已成为昆剧保留剧目)更令人回忆起昆曲的婉转婀娜。 1949年,尚未进城的毛泽东连续两次看了梅兰芳和程砚秋的戏。1950年春节,刚刚成立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接到一个通知:毛主席亲自邀请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韩世昌、白云生等演出《牡丹亭·游园惊梦》,并且点名要看“堆花”舞。几位艺术家大喜过望,既兴奋又感到紧张。由于任务紧急,著名表演艺术家马祥麟率领16名青年演员马上投入了“堆花”舞的排练。 《牡丹亭》说的是太守之女杜丽娘向往美好的爱情生活,因情而死,由情复生的动人故事,颇具反封建色彩。“游园惊梦”一折即是杜丽娘私游后花园后在梦中与情人欢会,其中“堆花”,写的就是欢爱的胜景场面,整出富于人性意韵。除夕,中南海怀仁堂。毛主席入神地看着戏,不时轻轻摇晃着头,沉浸在遐想的境界中。 当时的16名花神之一,现为国家一级导演、前北方昆曲剧院副院长丛兆桓回忆起这段历史感慨万千。“那时候,昆曲已经由于战争、社会等很多因素濒临灭绝,不少艺术家改行糊口,主席这样早就关心昆曲艺术,而且非常内行,我们都隐约感到,昆曲的春天来了。”从1950年春节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每逢春节,毛泽东总要点名看一看昆曲。 1955年4月1日,在毛主席关怀下,由周总理亲自安排,著名京昆艺术大师俞振飞先生离开香港,回到祖国。就在俞振飞回来两年后的“5.1”节,他被任命为上海市戏曲学校校长。 1955年,毛泽东在武昌看完俞振飞的《贩马记》后风趣地说:“看了你们好几遍《贩马记》。赵宠问李桂枝家住哪里?是不是改一改?已经作了夫妻,夫人家住哪里还不知道么?”惹得大家笑了起来。笑过之余,大家对主席观剧的细致很是折服。此后,再演就将这个毛病改掉了。 1956年4月,浙江省昆苏剧团晋京演出新本《十五贯》,轰动全国。这与毛泽东主席的倡导有直接关系。他曾两次到剧场看戏,赞扬《十五贯》是个好戏:“这个戏全国都要看,特别是公安部门要看。”在毛泽东看来,这个戏所确立的“反对主观和官僚主义思想作风,提倡调查研究,实事求是的思想作风"的主题,对于巩固建立不久的政权,警告业已滋生的腐化行为是大有裨益的。很快,由著名戏剧家田汉指出的“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被引用到周总理的讲话中,《人民日报》以此为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社论。短短几天,昆曲,这一为文化界关注的“阳春白雪”,贴近了“下里巴人”,走进了千家万户。 1957年6月22日,在毛主席、周总理、陈毅副总理直接关怀下的北方昆曲剧院宣告诞生,毛主席在共和国第一个春节邀请的艺术家韩世昌由总理亲自任命为首任院长。 1958、59两年,毛主席用昆曲招待了两位重要外宾--伏罗希洛夫元帅和西哈努克亲王。侯少奎的回忆是深沉而真挚的。“那年伏罗希洛夫来京时,中苏关系已比较紧张。在确定用《林冲夜奔》作招待剧目时,有人提出,昆曲这种形式难懂,主席很不以为然:昆曲听不懂,难道京剧听得懂吗?昆曲是载歌载舞的,这戏有积极的政治意义。”毛泽东看中的政治意义很符合他内心深处的坚毅性格,他推崇打碎旧世界,建立新世界。而今,大国沙文主义盛气凌人,他这个吃湖南红辣椒长大的娃是必定要造反的!演出时,主席和其他中央主要领导出席观看。当林冲(侯永奎饰)唱到「折桂令」“……管叫你海沸山摇”时,偌大的怀仁堂里,想起了毛泽东有力的掌声,他带头起立鼓掌,瞬间掌声连成一片……不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的伏氏很快就读懂了毛泽东掌声的含义。演出结束后接见演员时,毛泽东握着侯永奎的手说:“永奎呀,你吃得饱么?托总理带给你的话带到了么?”侯永奎眼泪唰地就流下来了,双手颤抖,感动得不能自持。在此之前,总理有一次见到他说,主席非常关心你,特意让我问问你是否吃得饱,有什么困难提出来。 1975年深秋,一个命令发到"样板团"北京京剧团。那是主席提出要看侯永奎的《林冲夜奔》。那时候,正是"四人帮"的黑线文艺猖獗之时;主席年事已高,体弱多病;“活林冲”侯永奎也已重病在身,再不能粉墨登台了。于是,在钓鱼台召开了一个由于会泳等人参加的会议,决定由侯永奎的儿子侯少奎为主席做录相演出。由现任中央电视台一级导演的莫宣任导演。半年后,消息灵通人士给少奎传过话来:主席看完录像说了四个字——后继有人。 也许是出于对传统戏曲的迷恋,抑或是其他什么原因,毛泽东在他的晚年以将《芦荡火种》改名为《沙家浜》的行动支持了"样板戏" 以后,终于又记起了应该保存底蕴丰厚的传统戏曲,这一信息像春风吹绿了广大戏曲工作者的心扉。 1975年8月,毛泽东的医疗小组决定为他做白内障摘除手术。在海鲁德等编著的《生活中的毛泽东》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就要上手术台了。毛泽东叫张玉凤去放一首曲子:岳飞的《满江红》。” 这个唱法是由上海昆曲剧院岳美缇(现为上海昆剧团国家一级演员)唱的,唱腔高亢、有力,充分表达了一个爱国志士的宽广胸怀和伟大抱负。毛泽东是伴着激昂的旋律到手术室接受手术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一生酷爱斗争,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无畏与英勇,尽情溶化在这旋律中了。 一位八十有二的老人,伴随着昆曲去进行一次生命旅程的搏击,何等悲壮,又是怎样辉煌?毛泽东的性格,某种程度上浓缩了中华民族的秉正和刚强、坚韧和豪放、多情和温婉、深沉和张扬。几十年来,昆曲艺术由复生到灭顶,由二次解放到脚步蹒跚,坎坷多多,步履踽踽,但是,一代伟人毛泽东在他个人和国家命运的关键当口,多次选择了这一尊贵的艺术——昆曲。他怀有怎样的情怀?长系的情丝摇曳给后人的又是怎样的遐思啊!(作者:王若皓 胡明明)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