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城、运河明珠、革命圣地、文化之邦……这是历经“禾兴”、“嘉禾”数次名称之变的嘉兴书写的华丽名片。7000年人类文明史、2500年文字记载史、1700年城市建立史,悠久的历史底蕴是这座城市古老的“根”,独有的文化特质是这座城市全新的“魂”。 茅盾、沈钧儒、王国维、徐志摩……在这座城市里,还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他们在这里成长,留下了鲜明的足迹;他们在这里生活,留下了真实的印记。阅读名人故居时,我们感受到,一砖一瓦皆流淌着无尽的岁月时光,一桌一椅皆埋藏着无数的历史风云。 昨天,记者从市文化局获悉,中国现代水利工程技术的开拓者汪胡桢故居目前已结束修缮工作进入布展阶段,预计将在2015年春节前实现对外开放。保护利用丰厚历史遗存,让“城市名片”立起来、亮出来,嘉兴正将名人文化越做越响,把名人品牌越擦越亮。 嘉兴:着力擦亮城市历史文化名片 汪胡桢故居即将对外开放 走进市区梅湾街历史文化街区帆落浜39号,一尊由4块高约2米乳白色花岗岩拼接成的雕塑率先映入眼帘。手持工程图纸,仿若刚从某个水利建设工地归来,便是汪胡桢雕塑形象。雕塑由4个部分组成,左侧列出《中国工程手册》、《现代工程数学手册》等12部汪胡桢主编和撰写的著作及论文,往右依次是汪胡桢生平介绍和全身人物雕像,著作及生平介绍上面则是以线刻形式展现的长江流域示意图。雕塑身后的故居里,史料陈列布展工作正有序推进。 汪胡桢(1897—1989),嘉兴人,中国著名水利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17年毕业于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1923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土木工程硕士学位。他被誉为“中国连拱坝之父”,主持设计并组织施工的我国第一座也是亚洲第一座大型钢筋混凝土连拱坝工程——佛子岭水库大坝,开创了连拱坝在我国水利工程建筑史上的先河。1956年至1960年,汪胡桢主持黄河干流上第一座大型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三门峡水库的施工。晚年的他专注于水利教育,培养了几代水利建设人才。 “1928年,汪胡桢受聘为太湖水利工程处副总工程师。为奉养母亲,他在梅湾街帆落浜买下4亩地建起小楼。抗战时期,小楼损毁。1948年,原地重建西式平屋名为‘湖滨小筑’。”汪胡桢故居展陈负责人方包清表示。现今留存的汪胡桢故居占地约2500平方米,是一座“工”字形花园洋房,2011年被认定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市政府完成故居产权收购工作,环境修缮和陈列布展工作随即启动。 据了解,汪胡桢故居史料陈列将分3个篇章展开,重点呈现他与嘉兴的渊源、国内外求学经历、修建佛子岭水库大坝及晚年水利人才培养。“为充实展览内容,我们还专程前往汪胡桢工作过的安徽佛子岭水库大坝、南京河海工程专门学校(现河海大学)等地,拍摄照片、视频,搜集文字、实物等第一手资料。”方包清表示,尽管故居陈列面积不大,但将竭尽所能,多形式、全方位展示汪胡桢一生的成就与贡献。 历史文化名片越擦越亮 “名人故居虽然承载的是名人的历史和声誉,但它同时也是一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城市记忆,是城市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承载着一座城市过往生活的信息,是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市文化局副局长陈建江表示,名人故居是一种记忆、一种历史、一种文化,通过名人故居可以很好地反映一座城市厚重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是一座城市引以为傲的文化资本。 据了解,我市目前以名人故居为依托的文物保护单位有1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海宁的王国维故居、陈阁老宅,桐乡的茅盾故居;省级文物保护单位7处,分别为市本级的王店曝书亭、沈钧儒故居、金九避难处、沈曾植旧居、汪胡桢故居,海宁的徐志摩故居、张宗祥故居;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分别为朱生豪故居、唐兰故居和龚宝铨故居。 “从数量来看,现今存留下来的名人故居并不多。”在陈建江看来,以名人故居为载体,市民和游客对城市历史文化的了解将更加真实也更加亲切。“精心保护名人故居,大力弘扬名人文化,积极推进名人资源有效利用,不仅在于它所能产生的经济效益,更在于它所能带来的社会效益。名人故居将为城市带来无法替代的精神力量,这种力量中包含着认同感、归属感等多种情感因素。”陈建江表示。作为文化部门,保护名人故居是前提,利用名人资源是手段,但其根本还是在于弘扬名人文化,树起并擦亮一座城市的历史文化名片,这对于一座城市来讲也是一种软实力的提升。 据介绍,下一步,对于散存在全市各地的名人故居,我市将遵循“先保护后利用”的原则,对没条件开放的先行修缮保护,对有条件开放的进行有效利用,从而充分发挥名人故居的效应。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