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道学 > 道与科学 >

道家哲学随想录(二)

http://www.newdu.com 2017-12-26 问道网 佚名 参加讨论

    “道家哲学随想录”之六
    老子生辰之新解
    关于老子生辰在何年的问题,笔者经思考得到了新解,与前人有所不同:
    在“春秋”时期,周朝王权衰微而诸侯坐大。政界出现诸侯火拼,学界出现百家争鸣。青年学者各引一端崇其水火,游说取悦诸侯。
    老子长期担任中央王朝之守藏室史官,老来大器晚成,虽然学识渊博首屈一指,但年令比其他学者也确实大得很多。从“老子”名称的来历也能得到一些启示。
    人们之所以异口同声地称他为“老子”,完全是因为不论从形象上、从年令上看,老子都是爷爷辈的人,而不是父辈的人。这种看法是完全站得住脚的,有依据的。也是与胡适、詹剑峰二位先生不相同的判断。
    当“孔子问礼于老子”时,并不是如胡适先生所说,老子比30岁的孔子大20岁,是父辈,而应是比孔子大30至40岁,为祖辈。
    所以,老子当时的年令应该在60至70岁之间。既然孔子生于公元前551年,那么,老子的生辰必定在公元前581至591年之间。
    结论是:老子生于公元前586±5年。这是可靠的。
    “道家哲学随想录”之七
    老子寿辰之新解
    已经知道生辰了,老子的寿辰又在何年?笔者经思考再得新解,与前人也有所不同。
    按司马迁记载,老子的后代“假”仕于汉文帝,假之子“解”为汉胶西王的太傅,都在汉为官,离司马迁很近,老子活了多少岁的问题,他应该比较清楚。
    所以,否定司马迁的记载,而轻信后人的猜想、假定、推测,是轻率的,错误的做法。司马迁的史记真实而严谨,是距老子最近的正史记载,应予采信。
    司马迁说:“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笔者认为,“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最为可靠。
    这样一来,公元前591—581年,后推160年,得到公元前431—421年,老子的卒年就有了:公元前426±5年,老子仙逝。这是有依据的,完全站得住脚的。
    结论是:老子的活动年代为公元前586±5年至426±5年,享年160岁(中值)。
    读者一定会问,老子真的能这么长寿吗?
    答曰:
    1、有史记这部正史的记载。
    2、老子爷爷长耳无轮而悦和亲善,鹤发童颜而美髯飘然。他得天地之道和天地之气,精于法自然之道德和法自然之养身,少私寡欲,进而无私无欲,又怎么会不长寿呢?
    3、老子去逝后,被諡为“聃”,也印证了他有不寻常之高寿。
    4、现代科学研究也表明,人类正常的生物学年令应达到150岁,从而,以科学的角度印证了老子活了160岁的可能。
    我们的老子爷爷达到了科学预测的高寿160岁,老人家先行我们几步,早就做到了而已。
    “道家哲学随想录”之八
    老子隐退前的政治形势
    周朝自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失信于国内,遭北方犬戎突袭灭亡之后,诸侯拥戴周幽王之子继位,这就是周平王,都城东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一带。在公元前770年,西周正式告终,东周开国。
    东周王朝实际只有洛邑周围的一小片领地,人、财、物与西周是天壤之别。表面上是中央王朝,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小小国家。王权伊始就很衰弱,仅形式而已,管不了谁。
    到老子活动的公元前六世纪时,诸侯纷争兼并已二百年,诸侯国中,以宋、晋、秦、郑、齐、燕、楚等国为最强。
    诸侯国之间你争我夺也罢,周王室内部一直还算安定,可是到了公元前520年,周朝王室发生了一场大内乱。当时周景王死了,王子们在诸侯各国中各自寻找自己的靠山,内外勾结,武力争夺王位,旷日持久的反复争夺久久不能平息。
    前面已经说了,周朝中央政权事实上早已是王权危微。使得王朝的纲纪、礼制俱废,完全是一付空架子。各自为政的诸侯只听命于霸主——在诸侯各国中靠武力称霸的某个诸侯国。此时再内乱,必将导致周的分崩离析,老子目睹此情自是非常灰心。
    乱到公元前516年时,更有甚者,周王室有一位名叫“朝”的王子,他竟然将守藏室之所藏,悉数带走,逃奔楚国。
    此时的老子悲愤之极,见大势已去,加之自己年事已高,遂决心辞职隐退,于沧凉中,结束了他的为官生涯。
    “道家哲学随想录”之九
    老子隐退前的求教和施教
    关于老子隐退前的声望,这个问题过去注意得少。
    笔者经思考认为,老子作为中央王室的首席学者,他的学问、思想及名声,早已蜚声在外,前来求教的人一定很多。
    对于老子来说,《道德经》中的观点,在成书之前,已是很成熟的思想,老子自然会向前来求教的许多年青人广为宣讲。至于年青人怎样求教老子,老子又教了些什么,正史上只有孔子求教老子的唯一例子,那就是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简短记载。
    这件事发生在公元前521年,当年30岁的孔子游于周,经人荐引,求教任周朝守藏室史的年约六七十岁的老子。 老子教导孔子,在“道”的方面,应如何行事;在“德”的方面,应如何做人;观点与后来的《道德经》完全一致。(史记原文,本篇从略)。
    五年后,公元前516年老子隐退。
    我们从孔子求教的经典事例,可以想象得到:老子多年来,谆谆教诲过的年青人一定是很多的。
    “道家哲学随想录”之十
    老子著书立说
    一、老子隐退
    公元前520年,也就是老子教诲孔子后的次年,周景王死了,王室内乱。王子们争夺王位久不平息。乱到公元前516年,王子‘朝’竟将守藏室之所藏,悉数带走,逃奔楚国。
    悲愤之极的老子见大势已去,又年事已高,遂辞官隐退了。老子打算返回周朝东南面的故乡陈国,走到边境关口,受到关口长官,好友尹喜的款待与挽留,老人家在当年知名度很高,是德高望重的人。
    二、著书立说
    尹喜说:“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
    译为今天的话是:你若执意要隐退,必须先为我著书传世,不然你就留下来。”
    去意已决的老子一挥而就,著《道德经》上下篇五千余言传世,上篇言道(即方法论)下篇言德(即世界观)。或曰《德道经》,上篇言德下篇言道。
    三、 尹喜之功
    笔者经思考认为,老子在《道德经》中的观点,在老子成书之前,早就很成熟了,并向前来求教的年青人广为布道,成书已是一种社会要求。
    尹喜功不可没,他将社会要求付之行动,促使老子正式成书,极大地加速了老子思想的传播。
    四、关于版本的思考
    老子受尹喜之请所著,因争相传抄而广为流传,应是老子著作的第一本种,时间是公元前516年。
    之后,由于老子长寿,他对自己的著作有许多时间去进行修改。
    由于老子年迈,老子也会让自己的弟子作过他应允的的修改。特别是儒家学说系统化之后,应是作过与仁义礼论针锋相对的修改。
    以上这些,大约是老子道德经传世本种不同,语言物征有异的最初根源。此后的长达两千多年的反复传抄中,又难免出现竹简编排顺序之误、以及传抄中发生的漏、错、臆造、窜改、等等,从而产生更多的不同的本种。
    (转载自张天健_560)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