亳州梆剧: 又称豫剧,,是亳州最受欢迎的又一剧种。解放前,主要由外来剧班和地方一些不正规毁戏班子演出。解放后政府重视群众文化生活,关心戏剧发展,于1951年8月,文化馆从市民、工人、及戏剧爱好者中间选拔27人,成立新光业余剧团,学习豫剧。同年,县工会成立工人业余剧团。1953年,两剧团合并组成“工人剧团”,演出《柳荫记》,引进新的戏剧表现手段,使豫剧在亳州初有影响,1956年改称亳县豫剧团。亳州梆剧在唱腔上与豫剧相同,有慢板、二八板、飞板、栽板、滚板、流水板等板式。伴奏乐器有打击乐(大锣、小锣、战鼓、梆子、边鼓、钹、镲等)。民间管弦乐(竹笛、板胡、二胡、月琴、唢呐、笙等)。文武场曲牌有几百支之多。行当亦分生、旦、净、末、丑五行,修习“四功”、“五法”。亳县梆剧的传统剧目多达四百多个,著名的有:《张羽煮海》、《李天保吊孝》、《洛阳桥》、《柳荫记》、《天门阵》、《大狼山》、《香囊囊》、《陈州放粮》、《穆桂英挂帅》、《西厢记》、《天仙配》等。 安徽亳州梆剧团创演的新编古装剧《拆磨记》,在舞台美术设计方面又创出了新手段。 《拆磨记》是根据《旧唐书》里的史料创作编写的。 故事讲唐代宗大历十三年(公元778年)春,汾阳王郭子仪之女、京兆尹赵纵之妻郭晴京郊射猎,在白渠畔巧遇失散多年的师娘,得知王公权贵沿白渠修建水磨与民争水,妨碍灌溉,百姓们写下了万民折请求拆掉水磨,以解旱情,但正在为递折犯愁。郭晴见田间庄稼因干旱多已枯黄,旱情十分紧急,便接过了万民折,并向师娘保证,三天内拆除水磨。郭晴回家把万民折交与丈夫,赵纵下了拆磨令,以卢国公为首的王公权贵抗令不遵。赵纵与内兄郭暧以激将法请郭晴出面,卢国公以郭家带头拆磨为条件与郭晴打赌击掌。郭晴以理以情巧妙地说服了父母及嫂子升平公主带头拆了水磨,卢国公只得认输,各家王公权贵的80多座水磨全部被拆除。该剧在历史史实的基础上,演绎了一个生动的故事,塑造出热情豪爽、机智聪明的郭晴,以社稷为重、率先垂范的升平公主,深明大义的郭子仪,自私自利的卢国公等艺术形象。据介绍,为了满足现代观众的欣赏要求,导演完全采用了话剧的导演手法。在艺术处理上,大幕一拉开,一座座大磨立于舞台之上,随着情节的发展,磨的数量逐渐减少,直到最后一座水磨被拆掉,渠水直泻而下。此时,通过高科技的手法,令观众感到水渠直通到了他们身边,让人惊喜不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