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的作用。 无论在国内调查,还是到国外考察,卢良恕从来都“不打无准备之仗”。每到一地考察,他都必先调来材料,了解所要考察地区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到现场一看一听、一查一问,便能了解新鲜东西,知道深层情况。这样使有限的考察时间不花费在了解基本情况上,而有更多的时间汲取最新的经验,了解更多情况,这是他考察工作事半功倍的方法之一。 卢良恕走遍了全国大部分地区的山山水水,每到一处他不但能从中了解许多情况,丰富自己的经验宝库,还作过上百场学术报告,为这些地区发展农业生产、振兴农村经济、进行综合开发提出不少好的建议、新的观点,得到了国家有关部委和各级政府的重视和采纳。 1983年,他到甘肃缺水少雨的干旱地区考察,在谈到我国北方旱地农业战略和措施时提出,发展北方旱地农业的指导思想,应当是从单纯强调旱改水,转向灌溉农业与旱地农业并重,以旱地农业为主;从单纯依靠工程措施,转向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以生物措施为主;山、水、草、林、田综合治理,农、林、牧、副全面发展,同时大力发展旱地农业和节水农业。 1984年8月,他率领中国农学会组织的山区农业发展综合专家考察组赴贵州考察,他提出,要重点建设开发型和开放型相结合的农业,对内实行全面开发,合理利用资源,对外实行层层开放,把引进技术、资金、人才结合起来;加快发展各种类型的农村工业;要加强农田基本建设,重视坡地改梯田,种草、植树,保护生态环境,实行种植业“食粮——经——饲”三元结构,逐步建立优化的农村产业结构;尽快采取适用的先进配套技术,加速农村各产业部门的技术改造;要全面规划,分类指导。这些意见,得到了省领导的高度重视。 1987年,他在考察海南岛农业后,提出应从海南岛农业资源情况出发,进行综合开发治理,在开发海南岛时,应把自然资源的开发、保护、引进和利用;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等很好地结合起来,使资源不断再生和更新,技术迅速提高,实施产业化经营,农村经济才能欣欣向荣。 1988年4月,根据国务院重点开发黄淮海平原的政策,中国农学会受农业部和中国科协委托,由卢良恕亲自主持和组织了农业、水利、林业、畜牧、水产等多学科、跨部门、高层次的50多位专家、教授,召开了多次黄淮海平原农业发展战略研讨会,对这一地区农业综合开发的总体规划草案和五省黄淮海农业开发规划草案进行科学论证,他和十多位专家一起深入冀豫皖三省的重点开发地区实地考察、调研、评估了黄淮海平原到2000年新增2500万吨粮食、100万吨棉花、150万吨油料、200万吨肉类的生产潜力和可行性,对实施这四项指标的布局、商品基地建立、投资管理使用、科技投入以及扶持政策等重大问题提出了具体建议,被国家采纳,把该区域列入了“八五”重点商品粮生产基地,1991-1995年累计新增粮食53.22亿公斤、棉花2.05亿公斤。 1989年9月和1995年9月,卢良恕二上甘肃河西走廊考察,他认为,河西作为“强东拓西”的重要纽带,在甘肃乃至西北部地区发展中有特殊地位,建议在该地区分期分批建立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名特优水果基地。 在全国各省各地区的考察中,卢良恕去得最多的地区,是位于四川、云南、贵州三省交界的攀西——六盘水地区,该区域有三线时期建设成的最大的国家钢铁、有色金属、煤矿、水能、电力基地,又有风光旖旎、气象万千的农作物资源与气候条件,地上地下资源全国罕见。 80年代以来,卢良恕已九上攀西地区。问他为何对此地区如此关注,他说,攀西六盘水是我国内陆地区,当年毛主席从国家安全考虑,选择这里作为三线重点建设。这里自然资源得天独厚,及早对这一地区进行综合开发,无论从振兴西南经济还是对整个国民经济全局来讲,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他认为攀西是我国西部地上地下资源富集的“聚宝盆”,其富集程度与配套组合程度为世界罕见。该地区水能资源蕴藏最大,富集度高,农业又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广阔的土地资源和种类繁多的生物资源,是农林牧渔综合开发不可多得的“宝地”。加强攀西地区的农业综合开发,为该地区地下资源和水力资源开发提供必要条件,这对满足人民生活需要,改变少数民族地区贫困落后面貌,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为此,在调研结束后,他建议“把四川省攀西地区列为国家农业重点开发地区”,并向四川省委、省政府作了汇报,建议四川省作出该区全面规划,加快这一地区发展,此举得到四川省委和省政府的高度重视。 1991年后,应甘肃、四川、云南、贵州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的邀请,卢良恕又率专家组多次考察云贵川交界的资源“金三角”,云桂黔交界的岩溶地区以及甘肃河西走廊等地区,为国家把这些地区作为重点农业开发地区提供了系统的科学依据。1997年6月对陕西的陕北、渭北进行农业考察,所有报告引起国务院领导的重视,并将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治理作为重大举措作出了部署。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