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国学经典大师!

国学网-国学经典-国学大师-国学常识-中国传统文化网-汉学研究

当前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 茶文化 > 茶艺 >

乾隆荷露煮香茗

http://www.newdu.com 2017-12-28 互联网 佚名 参加讨论

    無論是同宋徽宗﹑康熙帝等帝王相比﹐還是同陸羽﹑蔡襄等茶人相比﹐乾隆皇帝的嗜茶軼聞趣事要多得多。
    乾隆帝即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1711年-1799年)。乾隆六十年(1795年)﹐八十四歲的乾隆帝決定次年讓位給十五子顒琰(即後來的嘉慶)。一位老臣不無惋惜地勸諫道﹕“國不可一日無君啊﹗”乾隆帝卻端起御案上的一杯茶說﹕“君不可一日無茶也﹗”嘉慶四年(1799年)﹐乾隆帝卒時享年八十八歲﹐如此高壽與嗜茶養性不無關係。
    乾隆帝秉承乃祖康熙帝的愛好﹐經常游巡江南﹐既是為了威懾南方﹐加強統治﹐也是為了游山玩水。其間﹐他于茶事留下了至今讓人傳說的許多佳話。他在杭州品嘗了“龍井茶”後﹐一時高興﹐敕封了當地龍井胡公廟旁的十八棵茶樹為“御茶”﹐要求年年貢奉。在湖南品嘗到洞庭湖名茶“君山銀針”後﹐即御封貢茶﹐令當地每年進貢十八斤。在福建崇安品嘗烏龍茶“大紅袍”﹐初嫌其名不雅﹐知其由來後欣然為之題匾。在福建安溪品嘗烏龍茶後﹐又御題賜名為“鐵?音”。這些名茶至今名聲響亮﹐香播遐邇﹐而且今人還每每端出乾隆故事﹐以助暢銷。
    此外﹐至今廣泛流傳的一種茶禮﹐即主人敬茶或給茶杯中續水時﹐客人以中指和食指在桌上輕輕點幾下﹐以示謝意﹐相傳這也源于乾隆下江南的故事。乾隆帝在蘇州時﹐某日與幾位侍從微服私訪﹐行至一茶?時﹐他茶癮大發﹐也不等茶博士照料﹐拿起茶壺為自己﹑也為侍從斟起茶來。侍從見狀不知所措﹐下跪接茶怕暴露了皇上身份﹐不跪吧又違反了宮中禮節。這時﹐一位侍從靈機一動﹐伸出手來彎曲中指和食指﹐朝皇上輕叩幾下﹐形似雙膝下跪﹐叩謝聖恩。乾隆一見龍顏大悅﹐輕輕嘉許。這一茶禮從此便逐漸流傳起來﹐至今不廢。
    但乾隆帝在許多茶事中﹐以帝王之尊﹐至高無上的權力﹐窮奢極欲﹐倍求精工﹐又流于宋徽宗式的奢靡鋪張。
    據徐珂《清稗類鈔》等文獻記載﹐乾隆帝曾特制了一銀斗﹐專以用來衡量各地泉水的輕重﹐品?天下名水名泉的優劣。衡量的結果是京師(即北京)玉泉山之水每斗重一兩﹐塞上伊遜之水(伊遜河即古索?河﹐一名伊松河﹐在河北承德避暑山莊一帶)也是每斗重一兩﹐濟南的珍珠泉重一兩二厘﹐鎮江金山泉重一兩三厘﹐無錫惠山泉和杭州虎跑泉都是重一兩四厘﹐等等。按照水以輕為貴的準則﹐乾隆帝逐定京師玉泉為第一﹐並御制《玉泉山天下第一泉記》﹐講述了這次耗時耗力耗財的品泉?程。
    從此﹐乾隆帝每次出宮巡游﹐必隨載玉泉水以備需用﹐而且為了避免因經時稍久﹐舟車顛簸而使玉泉水色味有變﹐還研究出一種“以水洗水”的辦法。其法是這樣的﹕先將玉泉水儲于一個邊上刻有分寸的大容器中﹐記住水的容量刻度﹐然後再注入其他水攪一下﹐待水定而污濁之物沉澱以後﹐再按玉泉水的容量而倒出容器中的上層水﹐這時取得之水即清澈甘純的玉泉水﹐其“原理”是玉泉水?輕﹐而其他水質重﹐輕浮重沉﹐故玉泉水必在上層。這種方法與陸羽分辨南零水其理如出一轍﹐是缺乏科學依據的。而與陸羽辨水相比﹐乾隆之法又顯得笨拙之極。
    乾隆帝有一首《荷露煮茗》詩雲﹕“平湖幾裡風香荷﹐荷花葉上露珠多。瓶罍收取供煮茗﹐山莊韻事真無?。”詩前還有一段小序道﹕“水以輕為貴﹐嘗制銀斗?之﹐玉泉水重一兩﹐唯塞上伊遜水尚可相埒(相等之義)﹐……輕于玉泉者唯雪水及荷露。” 雪水據說比玉泉水每斗還輕三厘﹐但雪水不常有﹐又非地下所出﹐所以不是“入品”之水。於是乾隆帝除了玉泉水之外﹐又常在夏秋之際選取荷露以作烹茶之水。
    《荷露煮茗》寫于承德避暑山莊。承德避暑山莊是清朝皇帝的行宮﹐群山環抱﹐風景秀麗﹐建築精巧﹐規模宏大。乾隆帝每年五月至九十月間﹐都要來此避暑﹐處理政務。而此時正是山莊湖?蓮荷茂盛的時候﹐乾隆帝嬪妃相從﹐坐于“煙波致爽”﹐行于“雲山勝地”﹐賞荷鳳蓮香﹐品荷露清茗﹐何等愜意﹐何等韻事﹗只苦了仆役們﹐捧著瓶罍﹐為他一滴一滴汲取荷葉上的露珠。此茶頗韻﹐此事極奢﹗
    

茶艺茶道

  • · 中日韩茶道
  • · 中国茶艺:茶艺何解?
  • · 茶艺师的用心
  • · 黑茶茶艺:自然雅致
  • · 尝云芝茶(元刘秉忠)
  • · 雪煎茶(元谢宗可)
  • · 域从王君玉乞茶,因其韵七首(元耶律楚材)
  • · 闸北区宋园举办茶艺比赛
  • · 回族的饮茶文化与习俗
  • · 中国茶艺亮相首尔
  • · 浙江:天目脚下学茶艺,争当茶业带头人
  • · 韩国茶道图片展
(责任编辑:admin)
织梦二维码生成器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栏目列表
国学理论
国学资源
国学讲坛
观点争鸣
国学漫谈
传统文化
国学访谈
国学大师
治学心语
校园国学
国学常识
国学与现代
海外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