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南侨乡泉州,有一种声音,最为摄人魂魄,动人心弦,甚至能够勾出你欢乐、悲怆、哀愁、温馨种种感情。这声音就是乡音。而那乡土味儿最浓、最真、最纯,也最能挑动游子万缕乡思的,就是南音。” 一位作家曾在作品中这样描述泉州的南音,在不同的场合中,南音都被视为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传统文化的代表。经过上千年历史车轮的颠簸,南音依然完好地保存于泉州,遍地开花。一把琵琶,陶醉古城,撼动世界,它是中国古典音乐的一颗明珠,又被视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让不少海内外的音乐人向往刺桐泉州城。 去年9月份,泉州市文化局开始对全市范围内的南音进行普查,这是继泉州市出台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工作方案后,泉州的民间文化保护工程综合性试点工作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最基础的工作。南音社团资料的收集是这次普查的重要内容之一。 晋江市是泉州南音主要分布流域,在这里,南音基础雄厚,社团数量多、分布广;在这里,曾涌现出一批有影响的南音名师,并保留了一些极富历史价值的南音古器。走近南音,从晋江起步,有其特殊的参考价值。 ![]() 南音表演现场 (一)泉州南音调查上篇:泉州南音家底盘点 “完成对本地民族民间文化的普查、确认、登记、立档,建立能够全面反映本地民族民间文化基本面貌的档案资料库,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时,大家都心里有数。”泉州市文化局副局长李培德这样诠释这次普查工作的意义。 在这次众多普查项目中,只有南音由泉州市文化局直接负责,李培德亲自挂帅项目负责人。 “全市对南音等地方戏曲一直都在做保护工作,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大家都很重视。”李培德说,像这样全面的普查在泉州还是第一次,对一种民间文化从历史到现状,及其艺术特点、工具、从业人员、分布情况等都有详细数据的记载。“过去的更多只是调查,也编了一些书,但性质不同,大部分是一些专家、学者针对某个问题所进行的。” 去年底,泉州南音的普查情况也汇总出来了:泉州共有南音社团223个。 “可能很多普通百姓对这个数据没什么概念,但在保护者的眼中,这样准确的数据有着很大的意义。”李培德说,泉州城许多地方都能听到南音的声音,但在普查结果未出来之前,到底泉州有多少南音社团,大家都仅仅是靠猜测,有的说500多个。有人觉得应该没那么多,300多吧。 “这次的普查回答了这个问题。”李培德介绍,在南音普查过程中,工作人员深入到各个县区,指导南音普查工作,每一个南音社团,都要填写登记表格。这一份表格中,包括社团成立时间、主要骨干人物、现存的古物等等,内容非常详尽。 “数据都很清楚,包括从事南音的人数都一目了然。”李培德介绍,这次的普查还重点调查了各个社团成立至今的骨干人物,收集了许多可贵的资料,对尚健在的南音老艺术家的情况也有一定的了解。李培德认为,这些数据或资料都为以后确定传承人提供了依据,而且对今后保护在民间流传的一些南音古器物,都提供一个线索。 李培德介绍,文化局今后还要将这次普查的结果做成专有的数据库,以供在保护民族民间文化过程中的一些决策提供依据。“也为我们后人研究南音提供一些详尽的资料。” 在这次普查过程中,老艺人和保存的古物格外令人关注。 “裂石”荣耀280年 文物是沉淀的历史。在这次南音普查过程中,对流传在民间的南音古物资料的收集记载是一项重要的工作。 深沪的御宾社,有两点闻名于南音界,首先它建社时间早,到2005年,正好是御宾社203年庆。另外一个则是保存在御宾社的古琵琶“裂石”。 说起“裂石”,泉州南音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它是泉州最古老的南音乐器之一。280多年的历史让它成为南音界的“泰斗”。御宾社社长何秀碧介绍,这把琵琶弹奏出的声音,有开山裂石的震撼,故古人命名为“裂石”。到御宾社的弦友,大多想一睹“裂石”风采,记者一行也一样。 抹去灰尘,细细观赏,“裂石”背面刻着它的名字“裂石”二字,字下方刻有一方印。由于年代久远,“裂石”的正面已经经过修补,除音箱外,其他的零件都有进行更换。 “裂石”源自何处,已经无从考证,但民间流传着一个知恩图报的传说,或许能说明点问题。据苏统谋和何秀碧讲述,200多年前,有一对父女带着一把琵琶出现在深沪镇,以卖唱为生。由于南音艺人都比较清高,不以此为谋生手段,艺人为保存南音颜面,将琵琶的第二个频取下,意味自己实在落魄至此,掰断以示所唱非南音之乐。 但这把琵琶的声音异常高圆,听之有开山裂石的感觉。当时深沪镇有一大户人家一眼看上了琵琶,他向卖唱的艺人商量,欲出高价买下琵琶。艺人说,他就只有一个女儿和一把琵琶,有这两样他才能够讨生活,不愿转让。被琵琶声音吸引的大户最终想出办法,他让卖唱父女到他府上,由他供养着,要求在闲暇时,能够听到该琵琶的演奏。 多年过去,卖唱的女孩长大嫁人,艺人也萌生去意。为了答谢恩人,男子将琵琶送给大户,然后离去。这把琵琶就是后来的“裂石”。 ![]() 最古老的南音乐器之一“裂石” (二)泉州南音调查中篇:艺人们的传奇经历 今年98岁的蔡尤琴是东石镇的南音艺人,他是泉州南音界最年长的人。 蔡尤琴出生于南音世家,自幼跟随父亲学南音,艺成后弹、唱俱佳,尤以唱音高圆著称。东石镇南音社的弦友说,老蔡唱得好,乐器也很在行,特别是三弦和琵琶更是精湛。 去年,东石镇举办一次南音交流演唱会,97岁高龄的蔡尤琴还出场献艺,一段10多分钟长的曲子一口气唱下来,一个调都没走。东石南音社社长蔡长荣说,老蔡的声音或许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是无人能及的。 蔡长荣说,蔡尤琴为人和气,从不与人结怨,但却因为南音唱得好,有了个“番仔琴”的绰号。留声机在晋江开始出现时,村民都管这叫番仔琴,声音尖锐、高亢,很有韵味。而蔡尤琴唱南音时,几乎都是用真声将南音提到高音部位,根本不需要降调或做其他处理,“唱得很好。”蔡长荣说,村民们喜欢听老蔡唱南音,而“番仔琴”的称号也不胫而走,大家都喜欢这样尊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