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时今日,几乎所有曾被尊为“瑰宝”的民间艺术,都在全球化大一统的洗礼与本民族个性化差异之间审慎取舍,在原有艺术“范式”与当代社会风貌之间游离徘徊,广东音乐也不例外。扶持程度不足、后继人才匮乏、学术研究薄弱、专业表演遇冷……类似的抱憾叫屈声音,几成烂熟的套路。广东音乐聊以自慰的是,它在民间的“香火”还很旺盛。据估计,仅东莞一地就有曲艺“私伙局”300多家,广州市1000多个社区个个都有“私伙局”,比20世纪60年代郭沫若感叹的“万家灯火万家弦”的程度,有过之而无不及。 可惜“塔基”的厚实,无法掩饰风光不再的落寞:自1980年代以来,多项振兴广东音乐的活动因故难以为继,2008广州地区广东音乐大赛在停办20多年后复办,启动经费不到10万元,能否固定举办尚无保障。2003年中国音乐“金钟奖”落户广州至今,广东音乐仍未列入比赛项目。 谈到广东音乐的前途,余其伟本人也不置可否。他只是淡淡地说,一代江山自有一代风流,有时候也不用太过留恋。然而,我始终觉得,会有很多很多的年轻人,在热烈拥抱各种新潮时尚的同时,忍不住要频频回望,对已逝和将逝的一切感到怅然若失。 对于活在当下的人来说,所谓“过去”,有时候就像阳光中悬浮的尘埃,虽然存在,可是几乎无从感知。 但值得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开始把自我审视的目光,从高耸的云端,投向被遗忘的大地,他们温习东方文化气质中的柔韧和豁达,以此软化、牵制现代西方文明灌输的刚强和尖锐,重拾中国传统人文之美和文化的自信。码头、车站、电台、凉茶档都飘荡着广东音乐的盛景或许不会有再现之日,但我相信总有一天———广东的“80后”、“90后”们,也会回头凝望,从旧时的吟唱中,追慕祖辈拂弦问柳、横笛邀月的烂漫情怀。总有一天,他们会发现,凝结在乐音中的“诗意栖息”的诀窍,值得用一生去拜读、去揣摩、去参悟,直到学会用绮丽的幻想去点化日常的琐碎,以东方的智慧去原谅命运的迂回。 很多年以后,这些在古文明泽被之下成长的孩子们,也会迎着彩云追月的夜空,心满意足地闭上眼睛,和着摇曳的节拍畅快地呼吸;抑或是在雨打芭蕉的清响中,做了一个触动灵魂的湿润的梦。那时,他们终将明白,沉浸在“传统”的爱抚中,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解码广东音乐 【溯源】广东音乐,又称粤乐,是产生于广州方言区的器乐品种,清末民初发源于珠江三角洲一带。一般意义上所指的“广东音乐”,没有包括省内的潮乐、汉乐及琼乐等乐种。 【乐器】 广东音乐合奏具有多种乐器组合形式,包括吹打乐组合、“硬弓”“软弓”组合等。最具普遍性的一种组合,是以高胡为主奏乐器,辅以扬琴、横箫等乐器,一般一个组合包含5件乐器,俗称“五架头”。 【特点】 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擅长生活小境的描摹,旋律流畅明快、悠扬悦耳,表现 (责任编辑:admin) |